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总体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圆。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的阶段特征,把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学生未来 ,生活需要,尤其是继续学习的需要放在首位,努力体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要求。
教材既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又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学习资源,便于他们主动探索新的学习内容。为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介入活动,开展数学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要求: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4、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5、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6、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7、养成认真、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生情况简析:
本班共有名学生,其中男生名,女生名。学生的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学习往往浅尝辄止,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同学凤毛麟角。有几名学生虽然有着聪明的脑袋,却总是不能安心于学习,作业常常草草了事,反而不如一些虽然思维反应慢,但踏实学习的学生。
另外,有些同学虽然看似很努力,但是由于思维较慢,基础较差,成绩总是提不高。问题最严重的还有作业经常拖拉,缺乏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想使本班的学习成绩更上层楼,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师生在今后不断努力。
四、方法与措施:
1、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上课力求以最浅显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要学、乐学、愿学。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加强家校联系,借助家长的力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加强基础训练,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进度表(附后)
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
一方程。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把握等式的性质,理解等式两边同时进行乘法或除法运算时必须考虑特殊的数字0。注意验证。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等式与方程。
教学内容:科教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
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吗?
2、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让学生明确: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1、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2、交流。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x+50>100x+50=150
x+50<100x+x=200
第二种:x+50>100x+x=200
x+50<100
x+50=15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4、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4、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试一试”2x=50012+x=20
2、“练一练”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
60+23>708+x
50÷2=25x+4<14
y-28=355y=40
小结:是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看图列方程。
x+50=1005x=50
4x=16.8x+200=450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2题中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板书: 方程。
x+50=100
x+x=100
像x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
1、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x=50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x+20-20=70-20
2、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4、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1、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2、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3、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题。
第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 x+10-10=50-10
x=40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课题 方程的意义第1课时。课型 新授。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图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2 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理解方程的意义。3 引导体会式子 等式 方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总第1课时。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要点
1.等式与方程。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方程怎么检验?怎样找出题目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2.折线统计图。统计表有什么作用?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分为哪两种?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飞扬教育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 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 3题。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 x 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2 培养学生概括 归纳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 你能用等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