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说课稿语文版

发布 2020-11-01 14:36:28 阅读 4143

《诗词五首》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登幽州台歌》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几种体裁,掌握古风和近体诗体裁的不同。(2)能力目标: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3.重点,难点设置:

重点: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二、说教法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诗歌学习,在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上有了一定的基础。

准备的教学方法为:2.教学方法。

移情法:用多****、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的不同意境。三。说学法。

1.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2.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范读,后反复诵读)。

3.合作**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4.

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阅读分辨不同体裁,或者通过不同的意象表现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一共由四个环节组成,导入—鉴赏—练习—总结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和提示教学内容。

采用多**手段,以名家名句导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

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采用大量的旧知识和少量的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提示:我们将要学习鉴赏的是一组唐诗,既然是一组,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了解唐诗整体的概貌。古代诗歌从唐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一个严格要求格律的近体诗阶段。

强调:这三首诗虽然题目中都有一个“登”字,都可以算登临抒怀诗,但是体裁也有不同。风格、意境更不相同。

要求:不仅仅象初中一样要求能理解、会背诵,在高中阶段要要扩大知识面,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学生们在课外应多了解唐诗。

接下来交代学习任务,提醒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象初中一样要求理解,背诵,还要扩大知识面,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第二个环节是具体鉴赏《登幽州台歌》首先是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

1)、范读,分读、齐读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精选了一个埙曲《哀郢(yǐng)》曲风沉重悲凉,与此诗的意境十分符合。)同时在读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该怎样停顿,该有怎样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2)、设疑讨论、合作**:

1、诗给大家怎么的感受?(感悟情感)

2、诗中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抒情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请试着联想想象诗人登幽州台的情景。(再现情境)

4、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孤独的诗,写孤独,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写法)5、莫非有莫大的忧伤?究竟是什么而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

(了解背景)设置这样五道问题。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的环节是比较容易感悟得到答案,诗中蕴涵的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

“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

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

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完成第三题,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第四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

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第五题实际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希望同学在这堂课上能体会到对一首诗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当他了解背景后才会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

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

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这五道题目,实际上是按照感悟—体会—**的顺序来进行的,基本完成诗文的鉴赏。(3)、分析体裁。

这一步是让同学们掌握唐诗的体裁。

古风: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三类:

“歌”、“行”、“吟”唐人也有写古风的。)(4)、小结。

到这里,要为这首诗的鉴赏学习做一个小结,提醒同学们,每一首诗歌,都应该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韵、感悟意象、体会意境、辨析技巧、分析体裁等方面来鉴赏第三个环节是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鉴赏一些诗句,教师用多**展示,同样是写孤独感,使用的意象不同,我们能感受意境的有何不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的孤独“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柳枝词》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清幽寂远思念亲人的孤独。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孤寂愁苦,国破家亡的孤独。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缺少知音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完成练习后,提醒同学们,我们七年来所学过的诗歌有几十首,从现在起,我们应当从以上六个方面以鉴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首诗歌,如果在鉴赏当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去网络搜索和查阅工具书。(特别提醒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每首诗都可以从百科中搜索到大量资料)同时告诉他们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优秀的唐诗。

其他四首诗歌说课稿类似上述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紫藤萝瀑布》教案新人教版

紫藤萝瀑布 教案。3.领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品味语言,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感悟生命的永恒。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教学用具 多 课件。紫藤萝瀑布 一 导入新课。猜猜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同学们,猜到了这是什么植物了吗?紫...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紫藤萝瀑布预习检测习题

紫藤萝瀑布 预习检测。一 单项选择题 共5题,共15分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伫立 zh 依傍 b ng b.船舱 c ng 凝望 n ng c.花穗 hu沉浸 q n d.忍俊不禁 j n 盘虬卧龙 qi 2.下列四个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瀑布伶仃枯槐b 酒酿抚摸淀开c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动物笑谈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字词。2.感知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3.体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学习过程。一 基础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羞怯 小凫 麝香 驯养 禁锢 虐待 咒骂 匍匐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1 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急待地来找我。2 小鸭子对母亲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