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发布 2020-10-19 13:04:28 阅读 6329

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本单元主要是关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学习,由(1)生活中的快乐;(2)拥有好心情;(3)尝尝苦滋味这三个主题构成。

一、教学目标和设计构想。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学生容易追求一种物质生活的满足和安逸,同时,也总是不断地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与兴奋。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思想,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他们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投入,以及对真实生活、普通生活中快乐的感受与体验。同时,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他人和外界事物也都有着较强的敏感性。

但是面对自己与外界在互动中所发生的困惑和冲突,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面对,容易被动地、任性地情绪化处理问题,而不是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这种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必然会影响他们健康的、明快的、和睦的生活。

针对上述问题,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

概括地讲,(1)生活中的快乐: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对快乐的感受和认识,学会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感知生活的快乐,做一个快乐的人。(2)拥有好心情: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烦恼,学会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做一个乐观的人。(3)尝尝苦滋味: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及挫折等,明确坚强的意志、信念和行为,是克服困难、超越逆境的一个关键,争做一个有毅力的人。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快乐、乐观、毅力这三者也是相互联系和相得益彰的。

二、提示各主题学习要点。

1.生活中的快乐。

本主题旨在说明快乐是什么。教材中我们将生活中的快乐大概分为了三种形态:感受的快乐、汗水中换来的快乐、给予的快乐。

(1)感受的快乐:可能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生活感受和态度。很多人不会从普通的生活中感知那种简单而单纯的,甚至可能是瞬间或短暂的快乐。

快乐有时就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受,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这种快乐,明白这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人的基本。教材p2一p3,展现的就是这种最普通的快乐。

另一方面,快乐的人不仅快乐自己,还快乐别人,营造一种快乐的氛围。我们接近快乐,感受快乐,才能将快乐传递出来,间更多的人分享快乐。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意识和发现那些平素不以为然的情景,如教材p3下图所示,明白快乐就是那样朴素,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悦纳自己。

(2)汗水换来的快乐:相对于“感受中的快乐”这种状态中的快乐,汗水中的快乐,强调的是我们努力付出自己的辛苦之后,在结果上所感受到的一种快乐。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已的生活经验,深刻认识这种快乐,从感性提升到理性;明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就有可能获得一种收获的快乐,在自己点点滴滴付出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就有可能获得一种体现着成就感、自豪感的快乐。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礼会中,采访周围一些人,开阔视野,进一步强化和明确快乐的满足也来自辛苦和努力。但切忌空洞说教,尽可能地让学生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感受,能体察到这种来之不易的快乐。

(3)给予的快乐:这是一种通过人与他人、社会互动,即通过一种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中产生的快乐。在二三年级我们也涉及快乐的话题。

但因年龄段不同,而侧重点不同,二年级上册“做个快乐鸟”,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浅层次的、即时的快乐,知道我们都有情绪表达:快乐与烦恼。引导学生开心度过每一天。

而三年级下册“分享中的快乐”,则局限于同学间或者普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围绕某事、某物的分享——共享的快乐。五年级下册“给予的快乐”则更多地体现的址一种利他的社会的给予行为。从教材p6提示的情景画面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给予的快乐”可能是职责的,也可能是志愿的,但无论哪种,我们最终要让学生明白的是这种“给予”的价值魅力。

2.拥有好的心情。

本主题旨在说明的是怎样拥有快乐的思考方式和心理素质。这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快乐生活,学会做快乐的人的根本。

(1)人人都有烦心事:这一话题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明白人人都有烦恼,只是烦恼的事情、性质不同而已,烦恼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必然经历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学生消解自己的悲观情绪,不封闭自己的苦闷和烦恼,不要为了有烦恼而烦恼,而是要确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态度。

(2)走出烦恼:我们用一则李萌的案例,引发学生反思白已的生活经验,知道有些烦恼是我们主观、心理多疑造成的,即自找烦恼。并针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烦恼(如教材p11所提示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正视烦恼,分析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

面对烦恼,不是情绪化处理,而是理性面对,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3)多对生活笑一笑:旨在通过因不同的想法做事而有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学会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思维方式,体会不同的生活态度对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怎样看问题将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凡事可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面对。

建议教师可参考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方法帮助学生;介绍一些积极的思维方法,打开学生的视野。

3.尝尝苦滋味。

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用信念和有毅力的行为面对一切,积极生活。

(1)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引导学生可通过采访调查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人,关注他们是怎样面对困难和逆境的。想象如果是自己的话,会怎么做?

从直接经验和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困难是可以超越的,关键在于你怎么面对。

(2)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认识到失败本身也许是小事,但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从中学会智慧,掌握经验,让失败升值。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谈失败后的自己,是否从失败中汲取了经验,不在某方面失败了。

甚至可以让学生就“失败”和“胜利”二者,做一个“利益”和“损耗”的得失比较。教材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霍金的故事”再次明确人可以超越逆境,让逆境成为财富。

(3)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前面两个话题的学习,着眼于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失败等。而本话题的学习,则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粉面对沸水的不同反应,象征性地说明了面对逆境,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和命运。而p21中邓亚萍、贝多芬的事例,则是印证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人物的逆境和挫折,进行假设,如果(放弃、沮丧……)后果会是怎样?

引发学生认识到态度、思考方式、信念和毅力的重要性。

简单地讲,本主题中的各个话题之间的关系就是:(1)理解生活中存在着酸甜苦辣,面对它们,我们怎么看待和解决呢?→(2)“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即首先要正确看待失败,要静下心来,分析问题。究竟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应对呢?→(3)“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在逆境面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和想法,将会有不同的人生命运,这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意志品质。没有毅力,你再有乐观的心态,同样不能超越逆境。那么毅力该怎样锤炼呢?

→(4)磨练毅力。首先让学生反省“我的毅力怎样?”。

通过对自己的毅力曾如何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的反思,感悟到毅力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认识到毅力是人超越逆境,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一个关键要素。让学生明白毅力不是口头承诺,是一种践行,它的伟大在于它不仅会成就一个人,而且它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那么,正因为毅力是一种践行,就需要我们付出实践行为。引导学生尽可能自觉地在生活和学习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毅力,可从小书做起,但贵在坚持。

总之,本单元涉及了以上三个主题的学习。事实上,每一个主题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是从有着相关联系的事实关系中,抽出了不同的侧面。所以,希望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要意识到这种关系性、连续性。

(有信念)相信自己,才会去努力,而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毅力的行为,激励自己;这其中包括用积极乐观的思考方式和心理素质面对一切,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努力。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构想。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中国祖先的过去,及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认同及其自豪感。

有的老师,特别以前是教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不明白这种历史学习与思想品德有何关系,认为这种历史学习,似乎应是社会课内容。实际上,历史文化内容的学习,不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记忆,而是通过历史文化内容的学习,丰富一个人的德行,从小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着中国人灵魂、有着中国历史文化素养的、有着民族自尊的中国人;从小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中国文化之魂的地道的中国人。

本单元由(1)吃穿住话古今(一);(2)吃穿住话古今(二);(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4)汉字和书的故事四个学习主题构成。基本上是从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和汉字、书(精神生活)两个层面出发,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和发展,引导学生**生活中的历史,**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尽可能地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强化和明确文明古国的文化特色,增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由上述学习主题,我们不难看出,本单元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很多层面的内容,同时,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是按照时间(历史)顺序编排教材内容,而是按照人们的生活逻辑和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逻辑,来组织和建设教学内容。这是与原社会课不同的地方。原社会课往往是以历史(时间)、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编排内容的;而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则是强调要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吃穿住的生活为切入点。

另一方面,原社会课内容选材的角度,大多偏于政治文化,强调宏大的国家层面的内容,而新课程导入了生活文化和民族文化,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伟大的中国人是如何创造了中华文化,以增强其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所以,有的老师初看教材时,会觉得教材内容的脉络不清晰,而实际上教材内容的内在结构是有逻辑主线的。

二、本单元的编排特点。

1.呈现方式多元化。从教材内容到学习研究方式是多视角的、多方法的、综合的、联系的。

(1)由生活中的“小”见大,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即教材由生活中具体的“点”切入,引出丰富的、深刻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事实、风采等。比如,教材第28页“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这一话题,就是从成语字典中的“饮血茹毛”这个普通的成语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走进了一系列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的社会发展脉络中的。

(2)纵向呈现,提供思考和**历史发展变化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教材运用各种载体,如传说、考古、史书、歌谣、绘画、历史地图等,引导学生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功夫来,现代的人们又是如何去了解历史的。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3)横向呈现,导人中外比较视角,丰富学生对我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以及了解和认同。同时,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世界相接轨,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不仅需要吸纳外界有益于我们的东西,同时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我们的先进文化也为其他国家所汲取,从而打开学生的视野,将祖国文化的发展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中。比如下表所列。

2.教材从传统与变迁、联系与发展的角度,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客观地理解和面对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比如,教材p34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条线索。

几万年前骨针缝合兽皮做衣服→六千多年前麻布痕野生麻秆麻线麻布→两千多年前丝衣→宋《纺车图》棉花种植织布制衣→今天:(除了棉、丝、麻)毛料、化纤、纳米……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重在体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中国人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的智慧及探索和创造精神,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 教。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主题一 爱护集体荣誉第一课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养成自主管理 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二 课件演示教材提供的场景,学生 看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师小结引入下一环节 是啊,刚才你们看到的小朋友都是值得我们信任的人,那么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吧。三 互动讨论,交流,理解诚信的内涵 1 说一说 回忆在自己的交往的人当中,谁是自己是信任的人?举例说说为什么值得你信任。引导学生说出信任的原因多...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四 自我反思 1 我是一个能得到别人信任的人吗?2 反思 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如何改进?体会待人真诚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五 总结 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板书设计 我信得过他的是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 谁能说说诚信是什么意思?它都包含了哪些含义?2 教师导语 要是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