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两篇 教案

发布 2020-10-19 00:32:28 阅读 7957

第11课、短文两篇。

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感受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答谢中书书》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指导】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诵读课文,品味、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祖国山川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壮美河山之情。

考点】歇、与、念、盖、但、备、乱”等词为中考易考词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等句是中考古诗文默写题常考的句子。文言虚词“之”在中考中考查比较频繁。

如宜昌中考文言文阅读要求从阅读材料中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文题文解读】

题目“答谢中书书”中“答”是“回复”的意思,“书”即书信,是古时一种应用性文体。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题目点明了文章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23年版)。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选择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也是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课文解读】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抒发感慨发端,点明中心,总领全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由“高。

峰”到“清流”,从“入云”到见底”,由仰视到俯视,给人高低变化之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葱绿的树木和翠绿的竹子,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的景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通过描写朝夕间生物的活动,从视听角度为所描绘的画面增添了灵动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在这美妙的山水之中,作者发现了无穷的乐趣,心里自然十分自。

豪想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导航】**导航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仰视——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引——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寄情山水。

古来共谈。山水相映之美。

得意愉悦。答谢中书书写景平视。

青林翠竹色彩斑斓之美晨昏变化之美视听结合之美。

晓雾将歌——猿鸟鸣夕阳欲颓——沉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字词句式】1.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一词多义欲夕日欲(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念).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字词详解】入云:高耸入云。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皆,都。备:完备,齐备。歇:消散。乱:无秩序,混乱。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主旨】

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重点难点】1.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作者写景虽然仅仅用了几十个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顾晨昏,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文章有动静相衬之美,作者也很注重动与静的搭配。一是形体。

一是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清流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

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晓雾将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竞跃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映衬,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2.“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写出了“鸣”的状态。“沉鳞竟跃”的“竞”字也。

用得好,好在哪呢?

竞争着争相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鱼的多和活泼,而且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游鱼竞相跃出水面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夕阳将沉、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奇丽景致,为文章增添了愉悦的气氛,使文章显得鲜活动人,生动可感。

总结】1.结构严谨,构思缜密全文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章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接着,近观“两岸石壁”,远看“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构思缜密,十分难得。

2.意境优美文章意境优美。有山水相映之美:

山峰高耸人云,山下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给山带来了活力,山为水增添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有色彩搭配之美: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季皆有,景象绚丽动人。

同时,文章还具有晨昏变化之美以及动静相衬之美。

3.语言凝练文章以四言句为主,句式整齐,言简意赅,极富特色。“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交”“乱”“竞”三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且十分凝练。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他是宋诗风格的体现者,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文题解读】题目中的“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游”的地点;“夜”点明了“游”的时间。文题“记承天寺夜游”意思是记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经历,简洁明了。

背景】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2023年版)。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但不能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却仍然乐观豁达,并以“闲人”自居,文章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交代了时间和夜游的起因。}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由“行”转化而来,可见作者的心理变化。}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和苏句解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同是被贬谪之人,“见明月而未寝”,可见他们正是知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句解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

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清明以及月光下竹子和松柏影子交错的情态。}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睛之笔,作者在月下感慨。“闲人”既是自嘲,因被贬而“闲”包含。

了作者的失意情怀;又是“自得”,有情雅致,体现出作者在人生,失意时乐观豁达的胸怀。}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202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字词句式】1.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一词多义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相当于的人”)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助词,与“如”连用,可译为“像的”)

3.文言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应为“余解衣欲睡”

主旨】本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字词详解】元丰六年:公元202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年号(10781085)欲:打算。

欣然: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寝:

躺着休息,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

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盖:大概是。

但:只是。闲人:

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总结】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月光下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用“积水空明”写月光清明澄澈,“、荇交横”写月光下竹柏的影子纵横交错,描绘出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界。

2.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二字?“闲人”,一指清闲的人,有空闲时间的人。

这里有既有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包含着复杂的意味。二指被闲置的人。苏轼谪居黄州,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与儒家“经世济民”的理想相去甚远,“闲人”委婉地表达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

三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处在人生低谷,仍能看到,月光至美,竹影至丽,可见他不失为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因而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1.比喻传神用语精准文章写景,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临照,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可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作者写了庭下诸景后,一句“盖竹柏影也”使文意陡然一变,比喻新奇。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微妙的感情变化。

结尾更是用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写月夜美景,又由眼前之景推展开去,兼及遭际:“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不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

这种旷达情怀使这篇散文也显得十分潇酒。课内素材◆

苏轼向我们走来,毫无倦色。月光下,他的衣袖在清风中微微飘动。他笑而不语,宛若一位仙人。

虽然仕途坎坷,他却能于自然中寻得灵魂的归宿;于儒,于佛,于道之中追求人性的升华。他不再寂寞,不再惆怅与迷惘,他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

适用话题:面对坎坷◆拓展阅读◆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阕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这一套了,扬扬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

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有删改)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书信称谓后的提称语都可。

1.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2.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书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下,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显出对父母的依之情。

3.慈鉴、爱鉴、双鉴、芳鉴、礼鉴:致母亲,可称里“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人夫妻的信中,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给居丧者的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朴遇害后,***等致其夫人的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礼鉴。

4.公鉴:写给团体或多人的信函中,请求对方家的共同鉴察的敬辞,一般位于所列人名之后。

5.道席、讲席、撰席、著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作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撰席、著席,旧时对以写文章为业者的通称,竺可桢致胡适的信,即以“适之吾兄著席”开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第二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背景 背景探寻本诗选自 文选 卷二十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这首诗是 古诗十九首 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 501 531 主编选的 文选 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主旨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检测题 含答案

2019 2020学年人教统编八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检测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 的建立。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4小题28分 1 振兴中华 是每一位爱国志士的不懈追求。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是孙中山,为了振兴中国,他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强学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题 含解析

一 选择题。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c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值得。d 处处志之志 标记。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