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版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孔子教案

发布 2020-10-14 02:04:28 阅读 9805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zhònɡ)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句导读:介绍孔子的名、字、出生时期和国家。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rú)家学派的创始人。[句导读:讲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传他有**三千,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句导读:讲他作为我国最早的教育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能不能把文中的“相传”二字删去?]

段导读:介绍孔子,指出孔子的**很多。

孔子曾带领**周游列国十四年,最后专心从事整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献的工作。[②这句话包含哪两层意思?]孔子去世以后,他的**把他平时的言行记录下来,编纂(zuǎn)成一部书——《论[lún]语》。

[从本句看,《论语》是怎么形成的?]这部著作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文献。在这部著作中,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样为人处[chǔ]世。

段导读:写孔子的贡献和《论语》的核心思想。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介绍孔子并指出孔子的贡献和《论语》的核心思想。

论语》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人们很推崇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准则,便把这句话概括成“推己及人”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段导读:写孔子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次,孔子在游历讲学途中,口渴得厉害。[句导读:“厉害”一词准确地描写了孔子当时渴的程度,急需喝水。

]他看见路边有一眼泉水,正要畅饮解渴时,发现泉边石头上刻有“盗泉”二字。孔子非常厌恶这个“盗”字,虽然干渴难忍,也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⑤孔子为什么不喝“盗泉”里的水?

]段导读:写孔子不喝“盗泉”里水。

还有一次,孔子在陈、蔡(cài)两国之间的路上断了粮,跟随的**都饿得爬不起来了。[句导读:“饿得爬不起来了”说明因断粮而导致的饥饿状况非常严重。

]**子路向孔子抱怨道:“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

“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从本句看,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段导读:写孔子与**谈君子与小人。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孔子和**们谈论人生哲理。

后来,他最得意的**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儿米,便赶紧埋锅做饭。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句导读:

“抓”“送”两个动词把颜回的举动刻画得非常形象。]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时,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见了父亲。

我想用这干净的米饭来祭祀(jì sì)他。”[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颜回连忙说:

“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到锅里,我觉得弃之可惜,便抓出来吃掉了。”[句导读:明确了颜回把米饭送入口中的原因。

]段导读:孔子看见颜回吃了米饭,以为**偷吃。

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没有偷吃,心中不由感慨万分,便对**们说:“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段导读:告诉我们了解一个人非常不容易。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写应该怎么了解一个人。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一部书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熟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句导读:

写出了春秋时期书的特点,为下文描写作了铺垫。]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周易》文字艰涩(sè),内容隐晦(huì),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句导读:“翻来覆去”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孔子读书的情景。]这就是“韦(wéi)编三绝”成语的由来。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句导读:

孔子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他晚年对读书的强烈愿望和从不满足的读书态度。][从本段看,我们应该学习孔子怎样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孔子晚年研究《周易》并介绍了“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

即,此处读jí,要与“既(jì)然”的“既”区分开。

学习孔子谦虚,勤学上进的精神。

1.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孔子的相关资料。

1.导入:同学们,《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教授曾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

(孔子的**。)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了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多方面去谈。)

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仲(zhòng) 儒(rú) 祀(sì)

笔画:怨(夕) 祭() 祀(巳)

2.需要掌握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隐晦:(意思)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介绍孔子及孔子的贡献及《论语》的核心思想。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孔子和**谈论人生哲理。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孔子教育**怎么了解别人。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孔子到了晚年喜研究《周易》并介绍“韦编三绝”的由来。

2.默读第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思考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生可通过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请教等方式了解孔子。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并试着给每个故事加小标题。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之水。

3)与**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小标题可概括为:推己及人、安守节操、识人不易、学而不厌。

1.默读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感悟孔子的言行。

2.小组间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个故事。

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原则。)

第二个故事。

为什么孔子口渴得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第三个故事。

1)你怎样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能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以此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角度、不同方面去了解一个人。)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拥有智者般的智慧。)

引《论语》语: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想象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们说的话,再指名读。

第四个故事。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悟到两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几点感受。

总结:本文通过对孔子生活中几件小事的描写,展现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揭示了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小学语文版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五教案

1.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顿号的用法。1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顿号的用法。还有一次,孔子在陈 蔡两国之间的路上断了粮,跟随的 都饿得爬不起来了。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 一点点罐头食品或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黄帝时代一系列...

小学语文版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 文天祥

教学反思参考2 文天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把握文天祥身上可贵的爱国精神,并在此基础生成一种深深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品味语言这个环节学生完成比较好,能把文中一些有意蕴的句子找出来并做简要的分析。理解了语言的内涵,文天祥身上的精神品质自然很清楚明白。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这个环节中,...

小学语文版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 永远的歌声

教学反思参考2 永远的歌声。这节课的我的教学目标在情感价值观方面设定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 我们 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老师 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这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在指导写法方面我制定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 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