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

发布 2020-08-17 06:32:28 阅读 8485

美术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课题:第三课《远去的路》年级:六年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副有路的风景画。方法与过程:

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原地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没,培养学衡热爱大日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2、能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它物体的透视变化。教学准备:

课件,多**一体机学生:

绘图铅笔,彩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

欣赏**,认真观察图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高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数木近高远低,栏杆近疏远密,路面近宽远窄。

师:是的,近高远低,近宽远窄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去的路——《远近的奥秘》基本规律。二、讲授新课:

1、在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继续观察**,总结规律:(课件展示)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发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我们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申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途中的消失点。2、欣赏名家作品,体会透视画法在画中的作用。

3、以马路和两边的树木为例做一下透视规律练习。(生纸上作画)总结学生的画法。师示范:

画出地平线,先找到消失点。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按近疏远密,近高远低,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将树木的外轮廓表现出来。

4、作业要求:自选用大小的树,道路,路灯,房子等元素,完成一幅符合透视现象的画。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1)、先观察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

五、作业展示: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2)、老师统一点评。

六、拓展训练。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用相机或画笔记录下感兴趣的场景。

人教2019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2课点的集合》

点的集合。教学目标 1 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2 认识 点彩派 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 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3 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 分析 创作 指导 评价,激发其 创造 表现的欲望,提高艺...

人教2019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2课点的集合》

小学美术六年级 点的集合 教案。更好的创作打好了基础。在自然形态中,人既可感知点,也可视之,点是物象的浓缩。康定斯基说 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点可以是圆的,可以是不规则的,可以是任何形状的。从古至今的艺术家都喜欢用点来创作 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 点彩...

人教2019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2课点的集合》

三 欣赏作品,感受魅力。这个环节中我给出多种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马赛克壁画用小块不同色彩马赛克镶嵌而成。电脑绘画,将点整齐排列,用黑白画的形式表现图案。白点集合表现物体,黑点集合表现背景。中国画中的电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型型式式的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