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米粒的诉说》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田野到车间》中的第一主题《让田野告诉你》里面的内容。旨在学生通过倾听米粒的诉说,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争当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学生分析】我们的生活中,美味的食物、漂亮的服装、舒适的住房…..这些都与农业息息相关。本课以“让田野告诉你”为活动主题,旨在让学生从日常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普通劳动者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并懂的珍惜其劳动成果。
可是,现在很多学生几乎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有的连是什么作物都不清楚,甚至出现了把麦苗视为韭菜的闹剧。本节课,通过课前调查、课中体验、课后践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深刻的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么种出来的。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3.尊重农民,体验他们付出的劳动和智慧。
二、教学过程。
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课前调查:我们生活的粮食、蔬菜、水果有哪些?他们是怎么种出来的?人们要付出哪些劳动?
2.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上网来搜集一些关于粮食的资料:古诗、诗歌、谚语、故事等,以及关于歌颂农业生活的诗歌等。
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链接生活引入课题。
老师:同学们,现在的生活你觉得幸福吗?幸福在**?
是啊,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吃的美味的食物,穿的漂亮的衣服、舒适的住房、快捷的交通,幸福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工业、农业。
今天我们就走进农业,让我们先来探求关于田野的一些奥秘。
二)活动:米粒的诉说。
1.师:老师从田野里请来的一位朋友,你猜测下是什么?(教师闪电般张开紧攥的手,接着合上)引领学生猜测中的物品:一颗小小的米粒。
2.师:这一颗小小的米粒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后快速阅读课本“米粒的诉说”体验小米粒的成长过程。
3.让学生交流米粒的成长过程并引导学生交流“小小一粒米的成长,农民伯伯要付出哪些劳动呢?”引出板书:松土、播种、移栽、喷药、施肥、晒干、脱壳。
4.师:为了小米粒的诞生,除了要完成这么多的事情外,农民伯伯还要付出哪些劳动呢?
师:是呀,小小一粒米,包含了农民伯伯多少辛苦和汗水,一粒米来得容易吗?(板书:来之不易)
5.师:你认为小米粒在诉说着什么?让学生交流。(三)体验活动:我也是小农民。
1.师:同学们课前也调查了农民工作的情景,下面请大家交流自己亲身体验或是目睹的农民工作的情景。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并课件展示教师搜集到得**及**。
2.让学生模仿农民收割的动作体验其辛苦。
让两位学生上台体验收割的动作(弓腰、低头、半蹲、手拿镰刀)两分钟,其他同学计时后,让学生谈体会。
全体同学模仿收割的动作,老师计时。⑶谈谈这两分钟的感受。
3.师深情诉说:农民伯伯头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他们不是就只有一分钟、两分钟,而是一忙就是一天、两天,他们仍然坚持着,忙碌着……当看到丰厚的米粒的时候,他们累也快乐,累也幸福着。
此时此刻,你想对农民说些什么?以此引领学生从心灵深入进行反思。
四)交流拓展:其他农作物是怎么种出来的,人们要付出哪些劳动。
1.师:同学们,小小一粒米包含了农们伯伯多少辛苦和汗水呀!你还知道哪种农作物,它们是怎么种出来的,人们要付出哪些劳动?
2.小组合作**: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将课前搜集的相关知识整理成生动的小品、童话、寓言故事,尝试将相应的农产品配画,实物做成标本,帮助大家更多地熟悉多种农产品的生命旅程。
3.班内交流展示。
4.师:种庄稼不仅辛苦还是一门学问。同学们谁知道有关农业的谚语和歌谣,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5.师小结:看来种庄稼不仅辛苦,同时也是一门学问,农民伯伯要想把庄稼种好,离不开农业生产的法宝“二十四节气”,出示二十四节气歌,生齐诵。
五)辩论践行制作书签。
1.师:一粒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怎么做?(板书:爱惜粮食)
2.辩论:周围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
我们该怎么办?学生评论谈自己的看法。根据教师引导,学生发言,总结出:
粮食来之不易,农们伯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应该珍惜。
3.师:谁来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爱惜粮食的名言警句?师生交流汇报。
4.制作书签:说得棒极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为爱惜粮食而倡议,请大家用手中的卡纸和彩色笔制作标语或书签。
5.师小结: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卡片赠给亲朋好友或贴在家里、学校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爱惜粮食的队伍中来吧。
课后拓展深化感悟。
1.教师演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让学生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课余走进农家、走进田野,进一步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写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所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
2.设计珍惜粮食的广告语。
3.开展“爱粮监督员”活动。在家中、在学校餐厅中监督家人及同学要不浪费一粒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教后反思: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当为学生搭建思想和行为的平台,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体验上,逐步引导学生明确劳动者的辛苦,了解粮食来之不易,逐步养。
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一)亲身体验感悟真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农民伯伯工作的辛苦,我设计了“我也是小农民”的体验活动,当学生在了解农民割稻的动作:弓腰、低头、半蹲、手拿镰刀后,让请两名学生上台,模仿此动作。
当我和学生一起倒计时,看到学生的是摇摇欲坠的身形。当这两个同学说他们的感受:头晕、腿疼、腰也不舒服……的时候,我质疑其他学生:
“就只有短短的两分钟,难道真的会这样吗?是不是他们俩有点夸张呢?”当其他学生同意我的质疑的时候,我就让台上的两个同学监督计时,而其他所有同学在教室内找个地方体验割稻。
当同学们感叹:真的是好累,原来是这么的不容易啊……的时候,我感觉到学生体验到了那份浓浓的真情,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这样,德育也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正确评价巧妙引导。
评价和引导是一门艺术,同意的问题,不同的问法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正确地评价、巧妙地引导是客厅生成的前提,更上教学的艺术体现。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珍惜粮食这个环节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一步步深入感知一粒米的来之不易后,提问:
此时此刻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学生的汇报是无法预设的,完全是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而这种生生互动中生成的东西才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更具有魅力,学生在互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根结。
三)指导生活润物无声。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育源于生活更要指导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目的就是要将课堂上教育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
只有有效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力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于是,在课的最后我深情演唱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让学生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课余走进农家、走进田野,进一步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写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所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让学生课下设计珍惜粮食的广告语,并开展“爱粮监督员”活动。
在家中、在学校餐厅中监督家人及同学要不浪费一粒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米粒的诉说》学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米粒的诉说 学案。活动目的 1 学生通过倾听米粒的诉说,了解一些粮食的生产过程,知道粮食来之不易。2 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懂得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活动准备 1 从不同渠道收集有关粮食的知识 儿歌 诗词 典故等,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整理,准备有关...
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说说零用钱 全课程说课稿。备。备教材。一 教学内容 说说零用钱 是北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的第四个课题。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主题2 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中的一个课题。教材在对学生进行了勤俭是传统美德的教育和 勤俭持家 的教育之后,引出了本课题的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在 ...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美丽的地球。一 教学内容 蓝色的星球 地球上的陆地 地球村 的居民。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感受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2 知道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经历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感受人类探索自然的毅力和勇气,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3 知道地球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