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显微镜下晶体

发布 2020-08-07 13:25:28 阅读 8149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1、美丽的晶体。

1、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颗粒的形状。

观察方法:a、取适量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分开放在纸上。

b、用肉眼分别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

c、用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

d、将观察到的各种颗粒的形状画出来。

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上述四种物质的颗粒形状各不相同,但同种物质的颗粒都有大致相同而且规则的几何形状。

2、认识晶体。

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注意!并不是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琥珀等就不是晶体。

因为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排列是不规则的。

3、欣赏自然界中的晶体。

自然界中的水晶、雪花、维生素c、黄铜矿等也属于晶体。自然界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者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的;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则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正因为各种物质内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且不同物质晶体形状不同,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地质学工作者,常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岩石中的晶体,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以鉴别岩石的种类。在显微镜下花岗岩中有石英、长石、云母三种晶体。

晶体的用途:生活中,闹钟--石英晶体制成的晶振;电视机的电子器件--晶体材料;手机中密集使用晶体材料;互联网靠晶体材料--光纤通信的;铅笔里--石墨晶体。

2、制作晶体。

1、自然界中晶体的**。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产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2、制作晶体的方法。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a、减少水分法(蒸发法):把某种溶液风干使其水分蒸发,进而使物质重新析出。

b、降低温度法: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3、利用减少水分法制成晶体。

实验材料:食盐、碱、白糖、烧杯、玻璃棒、滴管、玻璃片、放大镜。

实验步骤:a、将烧杯平放在桌面上,分别将食盐、碱、白糖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拿住玻璃棒一端1/3处,玻璃棒另一端伸至烧杯内液体的中部或沿烧杯内壁,交替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速度不可太快,用力不可过大。

b、用滴管滴几滴不同的溶液在玻璃上,让其自然蒸发。(为了加快蒸发,可轻晃玻璃片让溶液扩散再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离火焰远些)

c、用放大镜观察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实验现象:4、利用析出法制作比较大的晶体。

如图,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盐,直到食盐全部溶解为止。用漏斗过滤溶液,将过滤后的溶液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一端栓上一小块食盐晶体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静置数天。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的残留的晶体,然后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

如果在杯中继续倒入饱和食盐溶液,则晶体的生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冰糖是利用结晶原理制成。一般步骤是蔗糖加水溶解、除杂、蒸发、浓缩后,去除糖渣杂质。将所得的糖浆倒入特制设备中就可以制造冰糖了。

六年级科学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资源开发。微生物是生活在大自然中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它们和动物 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动物 植物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课是 显微镜下的世界 单元的起始课,通过本课教学将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认识生命世界的另一大类 微生...

七年级科学上册《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教案12浙教版

课题课时安排。2 5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1 了解单细胞生物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目标。2 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3 了解衣藻 草履虫 细菌 真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重点 单细胞生物 衣藻 草履虫 细菌 真菌 的结构特点。和难点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 真菌与细菌的区别。难点...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一 填空 1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三种颜色组成。2 放大镜的特征是光线通过放大镜会发生。3 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设计制造的。二 判断 1 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