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公园里有一群人在做游戏,(出示场景图:教师38岁,8个小朋友分别是7岁、6岁、6岁、6岁、6岁、9岁、6岁、6岁)
你认为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来表示这群人的年龄?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的平均数是10岁,而场景图中没有1个人是10岁,大部分是小于10岁,发现用平均数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总体水平,所以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群人年龄的总体情况不太合适。而这里出现最多的是6岁,所以用众数6来表示比较合适。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3、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
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4、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 。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平均数是( )用( )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
2019教育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思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 认识比 教学设计思路。一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学会表达 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
2019教育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 认识比 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 比与分数 除法的关系。例1 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 例1 和不同类量的比 例2 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众数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生 工资。生 工作环境和待遇。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 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