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发布 2020-07-21 14:51:28 阅读 8152

2017---2018学期。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龙湾学校。李成。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丹顶鹤生活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

过程与方法:知道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

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

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

活动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

1、小组讨论。

a丹顶鹤适应环境的身体有些特征?

b“讨论”。

2、小组长汇报。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

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三、小结:谈学生谈学习收获?

2. 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 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新授课。

活动1 环境提供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活动2 湿地里藏着哪些生物。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生物适应环境: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例如,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野鸭有适于游泳的蹼等。

)活动3动物的栖息地。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生物影响环境: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三小结:1、我们要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

2、学生谈学习收获。

3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

1.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生存是以环境为基础,动物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生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学生懂得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进一步掌握科学**。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感受自然界中动物世界的神奇与美妙。

2.学生了解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爱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动物的生存要以环境为基础。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 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1、分小组认真观察。

2、小组讨论。

3、小组长汇报。

活动2 动物的迁徙。

1、**课件:动物的迁徙。

2、小组讨论:a他们为什么要迁徙?

b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动物有迁徙的生活习惯于性?

3、班上交流。

三、小结:谈学生谈学习收获。

4. 隐藏在环境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 草地上的蝗虫。

1、分小组做实验。

2、讨论。3、班上交流。

活动2动物的伪装。

1、看课件:动物的伪装。

2、讨论:它们为什么要伪军?

3、交流。有一些动物为了躲避敌害,拥有使自己外形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能力。例:变色龙,竹节虫,木叶蝶……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途径可分为动物生来变具有的,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先天性本能行为和必须借助于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后天性学习行为,因此,动物适应环境的两种最基本方式是本能和学习.而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又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三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

5. 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食物链,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课题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谚语**。

2)想一想:生物间存在什么关系?(1)说出**所描述的谚语。

2)思考回答:吃与被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分析农田中的生物(1)**cai:屏幕上出现稻田和草地,稻田里呱呱叫的青蛙,草地里活蹦乱跳的蚂蚱和“闲庭信步”的鸡,一条黑蛇窜来窜去。突然,一只鹰从高空俯冲而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

**动画,思考画面上出现了哪些动植物?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进入情境,做好**活动的准备。

2)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a.将画面上出现的动植物名称写在卡片上,每种多写一些。

b.按照你发现的现象进行卡片“接龙”。学生分组活动,比一比哪组进行的“接龙”多。让学生动一动,培养**食物链的兴趣,明确任务,协作学习。

3)指导学生将卡片“接龙”写下来。“”表示捕食关系,写到最后一种生物才叫完整。记录本小组的卡片“接龙”并汇报。如:青草鸡鹰让学生写一写,感性上升到理性。

4)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a.像这6种生物那样,彼此间串联起来的食物关系像什么?

b.你所连的食物链各有几个环节?

c.位于不同环节的动物所吃食物有何不同?

d.比较这几条食物链,你还发现了哪些共性问题?a.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b.观察出一般3~5个环节。

二、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

6 .相互联系的食物网。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

2)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

2)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

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事物网流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中国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黄雀是否仅以螳螂为食?螳螂是否也仅以蝉为食?

它们并不是只吃一种生物,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不仅仅是形成一条条简单的食物链。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例如,鸟可以吃稻子,也可以吃昆虫;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动物所吃,例如,鸟可以被鹰吃,也可以被蛇吃。因此,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新授课。

活动1 食物网中的生物。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构建食物网。

2、分组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画的食物网完整。

3、讨论:像这样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状结构叫什么?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应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情况。)

活动2 断裂的食物网。

1、分小组讨论:如果食物链断裂,可产生怎样的后果?

2、班上交流。

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并且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整个食物链中断,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如果人类活动过多地干预某一部分,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衡,导致人类自食其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三、拓展:讨论:科技人员将饲养的虎、狼等放回森林,这么做,对森林中的食物网和森林生态系统有影响吗?

将饲养的虎、狼等放回森林,对森林中的食物网和生态系统有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食物链的知识运用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来控制和消灭有害生物。)

四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

7. 专题**:生态瓶的秘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做生态瓶的容器(大的饮料瓶)、一个盛满水的水桶、一些洗干净了的沙子和小石子、一把小铲和一个漏网等工具、一张标签、一张记录纸,剪刀。

学生: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

1、看课件,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1 生命的历程。教学目标。科学 1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2 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3 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科学...

大象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1 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2 科学 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3 人类不同的肤色可能与生存环境的差异有关。4 许多科学家认为,世界各地的人类最初来自非洲。5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他的科学巨著...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第一课病毒。时间 课型 新授。教法 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 实验 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 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 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 会用多种形式表达 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