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上 语文古文复习要点

发布 2020-07-17 20:29:28 阅读 2638

六年级(上)语文古文复习要点。

山川之美。陶弘景。

山川(水)之(的)美,古来(自古以来)共谈(谈论)。高峰入(耸入,插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泛指各种颜色)交(交相)辉(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季节)俱(全,..都)备(具备,完备)。晓(早晨)雾将(将要)歇(尽,消失),猿鸟乱鸣。夕日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水中的鱼)竞(竞相)跃。

实(确实,实在)是欲界(人世间)之仙都(仙...境)。自(从)康乐以来,未(不,没有)复(又,再)有能与(参与)其(这)奇者(的人)。.

重点文言词语:时俱备晓歇欲颓自复与者。

山川之美》参考译文。

山水的秀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看得见底。(溪流)两岸的石壁,各种颜色交相辉映。

青色的树林和翠绿的竹林,四个季节都具备。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时,猿啼声和鸟鸣声混合交织在一起。傍晚夕阳将要坠落时,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跃。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自从康乐公以来,不再有能置身于这奇妙山水之中的人了。

山川之美》文学常识。

原题为《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有《华阳陶隐居集》。

山川之美》内容理解。

1.为本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答:本文可分三层,是“总—分—总”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即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山水之“美”;第二层从“高峰入云”到“实是欲界之仙都”,具体描绘山川景物之美;第三层即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作者高度赞美山水。

2.本文具体涉及了哪些景物?

答:本文写的景物有: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猿、鸟、沉鳞。3.从“高峰入云四时俱备”看,观景视角有何变化?答:先仰望,后俯视,再平视。

4.从“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看,感官角度有何变化?答:从视觉到听觉。

5.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从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只有我才能欣赏到这种奇景。这句话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自己能欣赏到美景的得意。

6.主旨:本文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为学。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吗)?为(做)之(它,指代“天下事”),则(那么)难者(的)亦...也)易矣(了);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不译)为学(做学问)有难易乎?

学之(它,指...代为学的内容),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蜀地)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和尚),其(其中)一贫,其一富。贫者语(告诉,..对说)于(对)富者曰:

“吾欲(想要)之(往,到去)南海,何如(如何,怎么样)?”

富者曰:“子(您)何(什么)恃(凭借,倚仗)而往(去)?”曰:“吾一瓶一钵(饭钵)足(足够)矣。”.

富者曰:“吾数(几)年来欲买舟(雇船)而下(顺流而下),犹(还,尚且)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到)明年(第二年),贫者自南海还(回来),以(把)告富者。富者有(显露,露出)..惭色(神情,脸色)。.

西蜀之(不译)去(距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到达)而(但,却)贫者至...焉(加强语气的助词)。人之(不译)立志,顾(还,反而)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重点文言词语:乎为则亦鄙语之恃犹越还以去至顾。

为学》参考译文。

天下事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做了,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一个人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去学了,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蜀地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

穷和尚)说:“我(凭借)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办到,您靠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去南海的经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露出惭愧的神色。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但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蜀地边远地方的(穷)和尚吗?

为学》文学常识。

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给子侄看。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本文是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

为学》内容理解。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6节的内容。

答:蜀鄙二僧去南海,穷和尚去成了,富和尚没去成。

提示:概括一件事的方法:谁+干什么+结果。(有时结果可省略)

2.文中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答:前一句“子何恃而往?”是疑问语气,表现了富和尚怀疑的态度;后一句“子何恃而往!”是感叹语气,表现了富和尚讥讽的态度。

3.本文第一段以两个设问句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答:难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是否“为”。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或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当初,从前),权谓(告诉,对说)吕蒙曰:“卿(你)今(现在)当涂(当权。涂,..通“途”,道路)掌事(掌管政事),不可(能够)不学!

”蒙辞(推辞,推脱)以(拿,用)军...中多务。权曰:“孤岂(难道)欲卿治经(研究经书)为(做,担任)博士邪(通“耶”,吗)?

.岂邪:难道吗?)但(只,仅)当(应当)涉猎(泛览),见(了解)往(过去的)事...耳(罢了)。

卿言(说)多务,孰(哪个,谁)若(像)孤(我)?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很,非常)有所益(好处)。”蒙乃(于是,就)始就(从事)学。

..及(等到,到了的时候)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谈论)议(商议),大惊曰:“卿今者才...才干)略(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蒙曰:

“士(读书人)别三日(泛指几天),.即(就)更(重新)刮目(擦擦眼睛)相待(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大兄(长兄)何(为什么见事(认情事物)之(这么)晚乎(啊)!”肃遂(于是,就)拜(拜见)蒙母,结友而(然后)..别。

重点文言词语:谓今可岂为耳孰若大乃及复即何遂。

孙权劝学》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能不学习啊!”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做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浏览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时,(他)同吕蒙交谈议论,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

“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相看,兄长为什么知道情况那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孙权劝学》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孙权劝学》内容理解。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语气词来表现人物情感与语气的变化?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肯定语气,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啊。

提示:参看课本p127知识卡片中关于“文言语气助词”的介绍。2.孙权“劝学”,说了哪些理由?

答:第一,“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第二,“卿言多务,孰若孤?”说明有学习的条件;第三,“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说明学习的作用。3.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点没有,又是如何表现的?

答:课文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4.吕蒙、孙权和鲁肃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吕蒙是一个好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

孙权是一个好学、善于规劝他人的人:鲁肃是一个的敬才、爱才的人。

六年级古文复习

三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匈奴使答 魏王雅望非常 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 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 既毕,令间谍问曰。3 魏王雅望非常。4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 魏...

六年级语文总复习复习要点

同音字 形近字 多音字 多义字的辨别。三 词语。1 复习要求 能正确地看拼音写汉字 正确地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而且大部分能在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中正确运用 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析词的感 彩 注意积累词汇,部分能灵活运用 能给词语找同义词 反义词 能体会古今词义变化较大的词的意义。2 复习内...

八年级上语文古文复习

桃花源记 一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 缘溪行2 便扶向路3 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5 渔人甚异之6 欲穷其林7 便舍船 8 仿佛若有光 9 才通人 10 欣然规往11 俨然 12 桑竹之属 13 阡陌交通14 鸡犬相闻 15 悉如外人 16 黄发垂髫17 并怡然自乐 18 乃大惊 19 具答之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