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教学反思

发布 2020-07-11 05:58:28 阅读 5688

方程》—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结合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导出形如ax±b=c和ax±bx=c形式的方程,并结合原有旧知——等式的性质推导出解法步骤,同时利用这些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几课时的教学与练习,学生在掌握方程解法上没有问题,说明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在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缺少一定的分析习惯和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造成在解决问题时(特别是一些例题的变式题)产生较多错误。

通过前后练习的比较、观察,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练习时偏重模仿和记忆,缺少具体分析的意识。在学习新知时,由于教材的安排都是练习与例题一个样,很容易人为的使学生养成模仿例题的解题形式的习惯,从而造成在碰到一些变式题时就明显缺少解题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重模仿轻分析的学习方式,在练习中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表述。

总之,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从偏重模仿和记忆中逐步纠正过来,逐步建立具体分析的意识;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能力,借助线段图的表示形象的表现出相关的等量关系,提高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0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教学这个单元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图形结合,从直观到抽象。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图形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

教学实践使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述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动手操作,体验数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时,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设法用剪刀剪开,寻找不同的展开图,搜集不同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接着引导学生把各种展开图进行比较、归纳和小结。

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分数乘法》—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2页共10页。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会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而且能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解决更多的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在掌握新知后,很容易进行“自主”练习,尤其是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有些学生就经常一看到题目就列式计算,但不明其中的道理。若要说说解题时是怎么想的,就显得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有用的数学,在思维能力上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以新换旧,明确算理。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例题3/10×5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5个3/10相加的和,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的和是多少,并联系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得出3+3+3+3+3/10,然后让学生分析分子部分5个3连加就是3×5,并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特别是3/10×5与5×3/10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为什么“同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一练4×3/16,展示两份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体会什么时候约分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一些。

二、图形结合,加深理解。

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乘法前发现,很多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其计算方法,即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但是这是怎么得出的,学生都不明所以。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算式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画出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时,问学生,从图中你能看出“1/2×1/3”的结果吗?

学生一。

第3页共10页。

下子就说出了结果1/6,然后再出示几个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式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说出得数。我想经过这样几次的动手操作,学生一定会对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吸引兴趣。

教学中发现,在教学完新课后的练习时,有些学生一看到题目就想当然的用同种方法解决,而根本没有去分析题意,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所以在教学中,我觉得我们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采用书本上的练习,完全可以自主设计,加入学生比较喜爱的元素重新编排练习,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当然练习的设计也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遵循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已经结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看到学生对书上的,补充习题上的题目都会做,真是感觉良好!便立即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检测,倍感失败呀!暴露了很多问题:

1、学生普遍出现计算错误率高,不是因为计算法则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灵活性和应用性不够。

第4页共10页。

2、平时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学过的知识是边学边忘,相同题目在作业本上做过,但部分学生已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很快遗忘。

3、解题时学生的应变能力太差了。许多习题在平时的练习中都出现过,而且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学生错说明什么?理解不透彻。

回顾这一阶段有关分数的教学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1)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学生的问题不是太大。关键在于让学生经历学习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学习也是帮学生理解基本数量之间关系的过程,所以教学时必须慎重。

2)少部分学困生在运算分数除法的时候把被除数也写成倒数的形式了,从而导致错误的现象。

3)应用题的教学课本中是渗透在计算方法的教学之中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花大气力单独教学,并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其中找单位“1”的练习和列出等量关系的练习非常关键,要多挤时间进行强化。

认识比》—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教学本单元之前,我反复斟酌:

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在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

第5页共10页。

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我觉得在某些环节上还可以改进:(1)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没有提到位,使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其实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知识间迁移相当容易。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以往的复习铺垫和情境创设环节,直奔主题。由于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如果采用复习铺垫和情境创设,只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干扰,影响学生主动**的时间。可以直接出示例题,教师提问:

你们会做吗?学生自主**,教师将学生各种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评析,分析错在**?从而揭示正确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效果明显。

2、练习形式要多样化。由于该单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上,第6页共10页。

所以,教学的内容有时不免单调。因此,教师应开动脑筋,让练习的形式多样化起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1)练习要分层次。在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些专项练习,对比练习等,让学生在辨析中提高计算能力。

2)练习要贴近生活。有些习题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改编,使之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这里教师可以借鉴和参考《综合评价》和《补充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和假设,看上去不是很难,但教学中发现依然是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特别是在例2的教学中,在理解假设后产生的差的时候,孩子不能准确说出差所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也就不能正确理解为什么会用相差的数除以两个量之间的差。特别是不能说出得出的是哪个数量,这就使教学陷入了难题之中。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我让学生从替换的角度去分析,例如教学练习十七的第3题,学生在理解全部看作1元硬币时,一共应该是1×40=40元,没有什么难度。对比实际多出的是40-33=7元也能理解,但为什么要用1-0.5=0.

5元就有了难度了,于是我问:“当把每一个5角硬币替换成1元硬币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于是发现每替换一枚就多出了0.

5元,“那么多出的7元就是在这样一次一次的替换中积累起来的。到底替换了几次呢?”学生。

第7页共10页。

自然就能理解就是看7元是由几个0.5元组合起来的,所以应该用7÷0.5=14,“替换了14次,是把14个5角的硬币替换成1元的硬币,所以14枚就是5角硬币的数量。

那么1元硬币就是40-14=26枚。”学生终于理解了。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在针对类似问题时都能自觉的想到用假设、替换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解答思考题“鸡兔同笼”时也就不觉得难了。看来,难是相对的,理解问题是关键。

可能性》—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当然,本单元的教学也存在些许不足:由于“放”与“收”的度掌握的不好,而导致后面的练习不充分,对于例题的讲解也过于简单,这也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教材的解读能力还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钻研和探索。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原生态,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传输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由重教师的作用转变为重学生的体验,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

第8页共10页。

和生命的价值。

认识百分数》

—第九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已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熟练解决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能初步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运用百分数。

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第一课时认识百分数,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谈话引入:出示:

“数”,让学生在前面加一个字成为一个数学名词,接着出示“分数”,教师在分数前再加一个字成为:百分数,接着出示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中我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从而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思想促进学习方法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当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练习的量太少了,百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较抽象的,当学生已认识到了百分数的意义时,可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在计算百分率的练习中,可以多出示一些变式题,让学生分清其数量关系,例如,求出勤率:(1)已知出勤人数和总人数,怎样求;(2)已知缺勤人数和总人数,怎样求;(3)

第9页共10页。

已知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又该怎样求。

第10页共10页。

新版苏教版6六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 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 新版 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树叶中的比。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六单元百分数 互联网的普及。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题 长...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国标本苏教版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 01 教学内容 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 5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 b 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 使学生在观察 分析 抽象 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时计划。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 宋家沟小学。科目 数学。年级 六年级。姓名 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第十一册教学进度表。2011 2012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授课计划。第一单元 位置。单元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 二学段学习了前后 上下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