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题,对材料进行综合概括并得出结论。难点集中如下:第一,材料一中的两个要点几乎集中在一句话中,很多同学可能会漏掉第二点;第二,写结论的时候,需提取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用关联词为两则材料建立起联系,再加以概括。
第三题,提建议,本题不难,只要注意建议符合题意、可行即可。
文言文阅读。
从题型设置看,没什么可说的,老套的实词解释、句子翻译与文意理解。从篇目上看,有一些耐人寻味之处,海淀的篇目选择为文言文的备考方向提供了一个思路,即选自史书的文言文,16篇中有三篇——《曹刿论战》《陈涉世家》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陈涉世家》近六年已经考过两次。大家可仔细想想。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阅读中选择的是张抗抗的文章《苏醒中的母亲》,写人文章,母爱主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题型上看,第一题没有悬念地出了行文思路题,且是**式的行文思路题,且还是相关情节与对应心理感受的概括,上过课的同学,你们应该很熟悉,本题难度不大。
第二题语段作用题,思路与09年的《又临黄河岸》非常像。因《2012中考说明》刚刚将作为示例篇目的《又临黄河岸》删掉,换成2023年的新题,因此,这道题应在大多数人意料之外,但从难度来说,并不难。
第三题,近几年第三题题型设置始终集中在感悟题和全篇赏析两个方向,海淀这次尝试的是感悟题。上过五一串讲班的同学,我强调过答案必须包括如下内容:1 原文的摘引;2 将原文与句子相联系进行分析,即用文章内容解释一遍关键句;3 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为写人文章,故需要有人物的形象分析)。
基本上,答案中有这三个要点的同学,本题只要不错字连“段”,语句严重不通顺,不会失分。
说明文阅读选择的是有关“北京中轴线”的事物说明文,属于文化类小品文。
第一题毫无悬念给了语言准确性题,完全延续2012中考思路。答案也非常死板——甲句与前文的关系,乙句与后文的关系,再加上固定用语“甲乙两句调换后,表意重点会发生改变,与原意不符”。唯一需注意的地方是前文后文的具体化,上过课的同学们,你们懂的。
第二题材料链接题,我上课时强调过,做材料链接题,应先将说明层次理出来,理清文章到底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说明对象的,弄清这个,材料链接题通常会迎刃而解的。这次海淀一模的题充分印证了本说法,材料一对应着文章第三段,材料二对应着文章第二段。从答题要点来说,“文章的原理(即说明对象的特征)+ 材料中的现象”即是本题的完美答案。
议**阅读《沉住气,成大器》。这次海淀的议**阅读相对来说出得比较活,活在加大了学生审题的难度。
第一题本来就是概括分论点,偏偏出成“写一句话,使它能统率全段的论证内容”,学生如能审题审出要求概括分论点,不难概括。
第二题不难,论证过程题,实际上就是对第三段内容进行缩写,对明确本种题型答题思路的同学,是一碟小菜。
第三题审题有难度,明明是“论据作用题”,偏偏以材料链接题形式出题“分析下列材料能证明文中哪一个分论点,简要说明理由”,其答题要点实际就是事实论据作用题的答题要点——1 证明了分论点……;2 按照分论点逻辑概括材料的论据。学生如审题时能审到这,基本上问题不大,但对于做匹配题做多了的考生而言,能审题到这一步的,应该较少。
作文。对海淀作文的具体分析已放在e度论坛上,这里再多说两句。海淀一模作文题整体上不难,延续了近几年中考全命题作文的出题思路,同时给了学生导语,降低了审题难度。
只要在写作时兼顾两方面内容,一是必须有过去,二是必须强调过去给现在带来的启示。也即将过去的生活放入现在的生活中来看待,写出过去的生活为现在生活所带来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方面可以是对过去的新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是过去学会的东西(或者是摔过的跟头)对现在的生活的指导。
从这些角度去立意,相对来说是可以写得比较深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无论成败,不管荣辱,一模已成追忆。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清点背包,分清复习过程中的轻重缓急,用现在的努力去把握不远的将来。
2019海淀中考一模语文
琵琶铮铮,总奏出一份莫名的凄婉忧伤,或许因为 轻拢慢捻 后总接一句 泪盈于睫 因为它倾注了太多女子的悲凉人生。浔阳江头的琵琶女,她怀中琵琶倾注了多少情 多少痛?倾注了昔日正值韶华的无限风光,倾注了今日人老珠黄的哀愁无奈,倾注了那深沉的离别之痛 她借琵琶倾诉,凄凄的乐音让乐天青衫湿透,留下一句 同是天...
2023年北京海淀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试卷解析。一 选择 6道题,共12分。包括 字音 字形 成语俗语运用 病句修改 标点运用 修辞分析。简评 六个正常考点,唯独没考语句连贯让人稍感意外。若论难度,后三道题让部分同学出现错点,需结合自身情况查漏补缺。二 填空 2道题,共8分。包括 古诗文默写 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 简评 正常考题,不需总结...
2019北京海淀一模语文答案
语文答案。一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选项 余音绕粱 应为 余音绕梁 掣 应读ch 四声 c 棉薄 应为 绵薄 矫揉造作 中的 矫 应读三声,d 闻过饰非 应为 文过饰非 是 非 对应,饰 文 对应 聒噪 中 聒 应该是guo,一声。不绝如缕 的使用实际上是两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