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版 第四单元作业设计

发布 2020-04-02 06:55:28 阅读 4712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掇(chuān duó) 晦暗(huì)

b、亢奋(kāng) 羁绊(jī) 冗杂(rǒng) 蓦然(mò)

c、惬意(qiè) 颦蹙(píng) 粲然(càn) 瞋视(chēn)

d、花鬘(mán) 呓语(yì) 齁声(hōu) 叱咤(zhà)

2.将每组词语中书写错误的字改正过来。

a.惊心动魄叹为观至变幻多资高视阔步。

b.离和悲欢本色行当参差不齐奇伟磅薄。

c.不可挽救敬穆庄严大悟大彻嘎然而止。

d.系系相通仙山楼阁变色离席盆器顷侧。

3.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起来……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3)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5)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6)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b、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

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d、我家花台上放着白玉兰、玫瑰两盆花卉。

5、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

生活中种种苦涩,_,历程中多少挫折,_,漫漫岁月里的辛苦挣扎,_。但由于忍耐,由于奋斗,也由于不断地向上望,坚韧的生命终能超越所有的忧患与磨难,而从生活自身获得智慧。

a、曾催人衰老憔悴曾使人失望流泪曾给人痛苦沉思。

b、曾催人衰老憔悴曾给人痛苦沉思曾使人失望流泪。

c、曾使人失望流泪曾给人痛苦沉思曾催人衰老憔悴。

d、曾使人失望流泪曾催人衰老憔悴曾给人痛苦沉思。

6.仿写句子,使句子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_ _我就要用来。

7.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是“戏曲大舞台”,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每个地方的戏曲又异彩纷呈。请你写出2种你所知道的剧种,并列出其有代表性的剧作。

2)你认为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答。3)谈一谈你所了解的一项戏曲知识,要求语言系统、简洁、全面。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月夜(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 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思念之久、思念之深?

2、 请选取其中一联加以赏析:

二)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

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

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

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慵:)(伛:)

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仄:)

性之缓者宜衣长(缓者:)

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蓄:)(觊觎:)

2、翻译句子: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3、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4、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

生命的眼神。

1)我十一岁那年,只走过人生八个春秋的弟弟,竟撒手人寰。八岁的人生实在有限,更何况弟弟因小脑先天不足,从生到死,从来没有站起来过一天。

2)算是苍天有眼,瘫痪的弟弟比同龄孩子更聪明、更懂事。三岁那年,他躺在炕上,竟能分辨出几十米以外,是爸爸推开了小柴门还是妈妈。见到家人,弟弟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毛茸茸的大眼睛笑得弯弯的。

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谁服侍他,年幼的弟弟都会心存感激。因此,家里上到年迈的奶奶,下到年少的我,谁也没有嫌弃过他。虽然,他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麻烦”,而实际的情况是,弟弟流露出的那种感激越多,我们对他的爱怜越深。

3)那是七十年代,我们一家随父亲下放到吉林省双辽县一个小乡村。三间土房和一个小柴房就是我们的家。为了给弟弟治病,爸爸妈妈倾其所有,请到县城里一位有名的老中医。

老中医姓杨,是个矮矮胖胖的中年人,走起路来有点跛。他隔三岔五就会来到我家,给弟弟针灸。长长的针从弟弟的一个穴位扎进去,拔出来,又扎入另一个穴位里。

每次我都强忍着眼泪,可弟弟从来不哭。他说,他要快点治好病,他要上学,他还要上班挣钱,给爸爸妈妈买好吃的东西。

4)“等回到长春,我们再给朋找一个好医生。”爸爸经常对妈妈说。

5)春去冬来,一秋一夏,随着我们离回长春的日子越来越近,弟弟脸上挂着的喜悦一天强似一天。那种情形感染着我们全家,我们每个人心中焦急的期待,就在弟弟的喜悦中膨胀着。

6)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我在自家房后那片齐腰的麦田里,找着那种不太老又不太嫩的麦穗。我麻利地撸下青绿的麦粒,双手搓揉片刻,然后朝手心轻轻吹一口气,麦粒留在手掌上,塞到嘴里,每嚼一口,都能感觉到从麦粒里冒出的浓浓白白的麦浆,带着丝丝甜香。就这么吃了好一会儿,见姐姐匆匆忙忙寻来,连拉带扯地把我带回家。

7)家里的气氛有些异样。爸爸和几个大爷在厨房那块空地上,量着薄薄宽宽的木板。大房间里挤满了村里的大婶子们。

奶奶坐在炕沿上,手扶着爸爸自己打制的炕柜,头埋在胸前,放着悲声。妈妈被几个女人围着,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从不曾离开炕头半寸的弟弟不见了。

我的心一缩,气似乎喘不上来了,脑子里第一次闪现出那个恐怖的字眼。但是,这怎么可能呢,还有不到两个月,我们全家就要会省城的呀。我猫着腰,从人群中串到家里堆放杂物的里间,推开虚掩着的门,在昏暗的房里急切地搜寻着。

8)在朝北的屋角里,那躺在钢丝床上的不正是朋弟吗?我奔到那个矮矮的床前,弟弟这回没有“手舞足蹈”,也没有笑弯了眼睛。他只是静静地躺着,像个熟睡的孩子。

借着傍晚微弱的光线,我看到弟弟那张泛青的脸,还有那双像涂上炭灰的眼睛,一股说不出的悲凉和怜惜从我心中升起,我顾不上细想什么,毫无惧色地上前抓起弟弟的一只手。那手凉凉的,凉的让我禁不住使劲的握着、握着。家人肯定认为弟弟死了,否则,怎么会将他一个人放在这混昏暗的一角?

9)我已记不清自己跟弟弟说了什么,可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是,弟弟竟慢慢地正开了双眼,同时把头向右偏来,望着我。于是,我看到弟弟那充满感激、充满留恋并带着几分无奈的眼神。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滴落下来,弟弟扯动一下嘴角,可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他就那么无声地望着我,望着我,直到再也没有力气睁动眼睛。

10)恐怕不会有人相信,一个孩子会对生死有知。然而,我十一岁那年,分明看到一个只有八岁的男孩,一个瘫痪在床整整八年的男孩,在弥留之际流露出的对生命那无以言喻的留恋之情。

11)这生命的眼神,在弟弟离开人间那一瞬,融到我的血液中,注入我的生命中。因此,我始终这样认为,**的我,懂得心存感激,懂得如何加倍的珍爱生命,拼命学习工作,都得益于弟弟留给我的那生命的眼神。

1、整体感悟――本文中作者对弟弟怀有怎样的感情?

2、语言品味――下列句中的“竟”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十一岁那年,只走过人生八个春秋的弟弟,竟撒手人寰。

弟弟竟慢慢的睁开双眼,同时把头向右偏来,望着我。

3、梳理归纳――作者举出哪些事例说明弟弟比同龄孩子更聪明、更懂事?(3)

4、文句理解――文中哪句话表明弟弟对生命无限热爱、留恋?

5、段落分析――第(7)段中作者说家里的气氛有些异样,何以见得?请举三例加以证明。

6、文题揣摩――说一说本文题目的含义。

7、感悟体验――从弟弟的死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作文(50分)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每个地方的戏曲又异彩纷呈。你也有过看戏、听戏或学戏的经历吧,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如何突出中心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识中心对文章的重要性。学会围绕中心,合理选择材料,注意详略。3.通过复习旧知 写作实践活动,围绕中心立意,写出情感和思考。教学重点 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注意突出中心。教学难点 在课例中探寻突出中心的方法。教学时数 1课时。师引入新课学习 同学们好,总听 在...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如何突出中心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识中心对文章的重要性。学会围绕中心,合理选择材料,注意详略。3.通过复习旧知 写作实践活动,围绕中心立意,写出情感和思考。教学重点 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注意突出中心。教学难点 在课例中探寻突出中心的方法。教学时数 1课时。师引入新课学习 同学们好,总听 在...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2

如何突出中心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识中心对文章的重要性。学会围绕中心,合理选择材料,注意详略。3.通过复习旧知 写作实践活动,围绕中心立意,写出情感和思考。教学重点 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注意突出中心。教学难点 在课例中探寻突出中心的方法。教学时数 1课时。师引入新课学习 同学们好,总听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