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试题 苏教版

发布 2020-03-31 22:25:28 阅读 2854

七年级语期末复习教学案(五)一、字词归类1.给加线字注音。

卷帙()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茫无涯际()灼热()喙()大穰()贻()箧()论语()愠()罔()不悱不发()举一隅()眈眈()瞑()暇()尻尾()假寐()黠()篝火()和煦()咫尺()

.填写词语。

学常识、内容整体理解。

1〈〈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原则、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写法上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全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两段运用了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3〈〈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一篇说明,采用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生动的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物质。

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用比喻)、分类别、举例子等。

4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著有〈〈梦溪笔谈〉〉。以虫治虫〉〉一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一说明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5〈〈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论语〉〉八则主要讲学习态度和方法。

6/〈〈狼〉〉选自〈〈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三、内容填空。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一旦产生小的灵感,,。2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3,可以为师矣。4,思而不学则殆。5,不耻下问。6,,,何有于我哉。7三人行,;,

8不愤不启,。,则不复也。四、言阅读《梦溪笔谈》二则。

一、解释加点的实词。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如土中狗蝎()

千万蔽地()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钱氏据两浙时()

方两**()患其塔动()密使其妻()(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订板上下弥束()(人履其板()

六幕相联如祛箧()(人皆伏其精练()(悉为两段()

二、解释加点的虚词人履其板。

以以虫治虫()其其喙有钳()方为秋田之害()则以钳搏之()其虫旧曾有之()则以钳搏之()岁以大穰()患其塔动()其虫旧曾有之()乃以瓦布之()密使其妻()土人谓之“傍不肯”(贻以金钗()匠师如其言()之便实钉之()如如土中狗蝎()人皆伏其精练()钱帅登之()匠师如其言()而而动如初()乃以瓦布之()六幕相联如祛箧()学而时习之()喻皓之妻()学而不思则罔()问塔动之因()三、翻译句子1方为秋田之害。

2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3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6钱帅登之,患其塔动7未布瓦,上轻,故如此8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9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10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11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2盖订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祛箧。

13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14人皆伏其精练。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字词复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字词复习题。苏教版七年级语上册期末字词复习题苏教版七年级语上册期末字词复习题。苏教版七年级语上册期末字词复习题 1 风里带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 n 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h u 咙,唱...

2019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句子仿写复习题 含答案

七上语复习专题。句子仿写。命题雷秀芬。1 参照下面的示例,为 诗意的情趣 创设两种恰当的情境,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形象具体,句子形式不限。示例诗意的情趣就是 牵着手赤着脚漫步海边,听涛声,数远帆 1 诗意的情趣就是 2 诗意的情趣就是 2 在横线上仿写句子,所写语句要符合语境,并与上衔接顺畅。...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

刘颖 崔淑静。第一部分文言文常见考题和答题方法指导。一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之 其 而 以 于 乃 虽 为 者 且 则 乎 然 与 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3 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4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5 分析概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