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画风》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画风》一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理解。
课文主要讲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谁能画风".小艺率先想出"画风"的好办法,从而激发了其他人的创造思维,通过合作,最后三人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风的样子。本文通过言简意赅的小故事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学生分析。风是抽象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把风画出来更是个难题。怎么样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对风的认识、以及如何画风才是一项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低年级学生虽然逻辑思维较差,但生性活泼,爱说、爱画,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些许积累。
我们农村的孩子平时有自己足够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事,他们见过风吹草低,经历过斜雨湿衣,也把风筝高高飞上了天……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都与风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希望孩子能从一个适合孩子认知的层面理解——出示的直观事物的变化是由于风的作用。这是一种源于儿童的理解而概括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儿童概念”。
而对于找出生活中的风、画出生活中的风等的**,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我将根据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取向进行处理,希望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一亮点。本课设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加深理解“弯弯的,斜斜的,显得”等词语,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的动态美,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的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正确书写“涛、陈、丹、艺、显”。(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1)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2)以诗“绘”文,贯穿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兴趣。(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巧设悬念、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猜谜语呢?
今天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生:
是风。师: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是风。
【板书:风】
2.师:风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藏在**呢?我们先来做个和风有关的游戏好吗?谁能唱唱和风有关的歌?生:秋风秋风轻轻吹……
3.师: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对了,孩子们,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可以说出来。风也能画出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风,好吗?
【板书:画】请大家齐读课题。4.
师:你们想知道怎样画风吗?风在我们小朋友的纸上漂不漂亮呢?
咱们先来听听课文,好吗?【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文的主题“风”,让学生在猜与唱的过程中,认识到这节课主要是围绕着“风”来学习的,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课文,不过,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线划出,同时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三、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在课文中我们是不是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啊,(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如:
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让学生和他们三个孩子交朋友,与他们打招呼,并做简要的自我介绍。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再一次认识“宋、涛、陈、丹、赵、艺”这六个生字。】
师:.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课文,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
画风的呢?课件随机出示。
1)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
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师: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
(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呀?
小诗人们,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吹___了,风藏在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你一下你的大作吗?
(师有感情朗读后,让学生一起朗读。)
2)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她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
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现在请全体起立,如果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3)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老师这有个旗子和风车,现在旗子飘了没有?风车转了没有?
(生答没有),那有什么办法能让旗子飘动,让风车转动呢?(生答风吹)但现在没有风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嘴吹啊(找两名学生吹来代替风),看,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什么地方呢?
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什么地方呢?【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师: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
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师: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
《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师生共同读诗)【这一环节通过多**课件和自制辅助教材的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和。
综合分析能力,用诗来贯穿全文内容,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动脑能力。】
四、拓展课文、活动感知。
1、师: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
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2、(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师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反思。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课以猜谜、说风、唱风的方式导入,力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文本中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期望能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这个预设是成功的。
学生开课即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猜谜后通过说风、唱风、背诵关于风的诗歌引起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既有了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文本。
2、以读贯文、熟知全文通过多**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学为主,发挥网络和多**的多向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看、读、想、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我在这节课中,主要是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师生配合有感情的朗读,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3、课外延伸、积累语言我在课堂的结尾部分,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情况下,趁胜追击,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阐发议论,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小学语文二年级作业设计案例
新课程标准 提出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除了对传统语文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之外,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和课余活动以及其他各科学习结合起来,...
小学二年级体育案例
二年级体育游戏教学案例反思。沙特 2012.7.13 大家知道,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融趣味性 娱乐性 竞争性 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游戏是孩子们学习体育的良师益友。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对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参与运动 掌握技能 开发智力 陶...
案例小学语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案例。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 是一篇故事性很很强的寓言故事,想象空间很大,人物形象很鲜明,所蕴含的深意 叶子和葫芦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 学生也能很自然的理解,深受学生欢迎。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喜欢故事,对这篇课文应该很感兴趣。故事中所包涵的道理,学生借助 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