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发布 2020-02-12 03:07:28 阅读 8904

④中西方不论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多大,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的。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假托神秘旅行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果木令人心旷神怡,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

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可理想之国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也只是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见?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孤独地来到瓦尔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人生,体会生活。

他是我们未来的引擎人,是寂寞的高歌者。

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喧的恬静,选择春日湖畔那份好心情。

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在荡荡的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谛!

(有删改)1、文章开头第一段是从那些角度描写瓦尔登湖的景物的?在文中有有什么作用?

答: 2、全文从内容上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该如何划分?请简要说明。

答:3、作者为什么在第三和第四段中分别写了陶渊明、柏拉图、托马斯莫尔、詹姆斯希尔顿的事例?

答: 4、请结合文章的题目“瓦尔登湖的遥想”和文本内容,**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参***:

1.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景物,表现了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环境宁静的特点,渲染出一种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为写渴望远离尘嚣的梭罗选择瓦尔登湖畔居住作铺垫。

2.文章按照由叙到议、由实到虚的顺序来写的。第。

一、二两段为第一部分,描写了梭罗为瓦尔登湖的宁静淡然吸引,独自居住于此,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具体情形;第。

三、四两段为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对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这一事件的深刻感悟。

3.(1)用陶渊明的事例来作类比,强调陶渊明和梭罗一样,不是逃离社会,而是对现实的抗争,是对人生的追问和探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列举柏拉图、托马斯·莫尔、詹姆斯·希尔顿等事例,与梭罗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对梭罗勇于追寻理想、亲自探索人生真谛的赞美。

4.(1)作者“遥想”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梭罗勇于远离尘嚣,甘受孤独,拥抱自然并从中思索和窥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等行动的赞美之情。

2)作者渲染瓦尔登湖澄澈宁静,强调梭罗渴望远离尘嚣,旨在让我们反观现实: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的我们,离自然太远了,生活在喧嚣时代的我们,难以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探索人生。

3)作者通过遥想瓦尔登湖,旨在提醒我们不能都像梭罗那样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但是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瓦尔登湖》,跟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散步,思考生活,思索人生的每一天。

2023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7年高考。一 2017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 24题。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 1 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年高考

2016年高考。一 2016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 24题。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

2023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总评

作者 唐惠忠。作文与考试 高中版 2012年第23期。2012年高考17套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已撩开神秘的面纱,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命题特点。一 选材彰显文化传统,设题富于语文味。彰显文化传统 注重语文特点 凸显能力立意 体现学以致用,可以说是2012年各卷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