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亮点及2023年高考备考建议

发布 2020-01-28 19:07:28 阅读 5407

姜有荣。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可谓群芳斗艳,“艳”的是试题的推陈出新,“香”的是命题者的睿智和匠心。一任“桃花朵朵开”,现撷六朵入文:

一、“试验田”星光灿烂。

语言运用题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取材最热、题型最新、创意最奇、变数最大的一大板块,因而被命题专家和广大师生誉为高考语文的“试验田”。今年的这块“试验田”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如下五大看点尤为星光灿烂:

一)关注语文课本。四川卷关注的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康桥、边城、雨巷、蜀道等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湖北卷关注的是“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考查的是蔺相如和刘和珍)。

二)关注口语表达。重庆卷要求为接受器官捐赠的病人写一句感激的话;安徽卷要求写**约请;山东卷要求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重新表述一段话。

三)关注传统文化。广东卷聚焦的是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它要求以主题班会主持人的身份,将两位同学介绍的“元宵节”和“中秋节”串联起来;湖南卷聚焦的是诸子百家,它要求比较儒家、墨家的思想异同。

四)关注文化动态。湖南卷要求对手机短信的得体性作出考量,天津卷则要求把“给力、雷人、粉丝”等网络热词串联成一段话。

五)关注人文修养。湖北卷要求对“禁烟提示牌”写一句温馨的提示语;浙江卷则是要求对全球的象牙**写一则禁捕的公益广告。

2023年高考试卷“试验田”的五大看点启迪我们:应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要把语文“生活化”“常态化”,尤其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积淀和铸炼:

1.智商+情商。这个世界是一个用“技术”来支撑的世界,更是一个用“心”来拥抱的世界。

这个“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五个层面: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关心”送给他人,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有“智商”,语言表达才能走向“规范”;有“情商”,语言表达才能走向“得体”。

2.传统+时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之所在。

“魂”之不存,“言”将焉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我们应去汲取、濡养;时尚是一个民族跳动的“脉搏”,我们应与时俱进,去感受其“真气”和“热力”。有“传统”的积淀,语言表达才会有“底蕴”;有“时尚”的纵目,语言表达才会有“活力”。

我们只有将素养和能力修炼到“‘智商’与‘情商’齐飞,‘传统’共‘时尚’一色”的境界,才能在“试验田”的星光大道上,星光灿烂。

真题展示】2023年安徽卷第20题)暑假里,几名高中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宛风给老师打**预约。请你补写出以下**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5分)

宛风:① ***:噢,宛风啊。

宛风:② ***:好啊!欢迎欢迎!

宛风:③ ***: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宛风:④ ***:好的,再见。

参***】 ①***,您好!我是宛风。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

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首先要仔细审题,补写的内容要交代清楚什么事,用什么样的语体告诉老师,还要考虑补写的内容与所给出的内容的连贯。从下文可以推测出:①应是宛风介绍自己的身份;②应是宛风约定拜访老师;③应是相约见面的时间、地点;④应是交流完后的客套话。

二、新考点、新题型夺人眼球。

一)文学常识悄然登场。“文学常识”考点早已淡出了语文科《考试大纲》,但2023年天津卷、江西卷和江苏卷都对该考点进行了考查。前两套试卷设计的都是一道选择题,分值是3分;后一套试卷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镶嵌在语言表达题中进行随机考查,分值是2分。

命题者将“文学常识”考点从后台推向前台,旨在引领广大考生蕴蓄文化素养,濡养书卷气息。

二)文言文阅读华丽转身。近10多年来,对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文意理解”)考点的考查,采用的题型都是选择题。2023年湖南卷推出了一道简答题,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从对理解正误的判断“华丽转身”为对内容要点的表述,体现了命题者对广大考生能读懂、读透文化典籍的期待。

三)小作文“再现江湖”。“小作文”已退出高考多年,2023年“再现”江西卷,分外炫目。“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15分)”“小作文”是对考生单项写作能力的考查,它考查的是“点”;而大作文是对考生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它考查的是“面”。其实,到底是“点”“面”结合,还是以“面”盖“点”,命题者一直在心中博弈。

面对2023年高考试卷**现的新考点、新题型,我们的应对策略是:

1.文学常识。将其列入《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的省份,考生应在对文学常识梳理归类的基础上,采取“化整为零”“长流水,不断线”的策略强化记忆;未列入《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的省份,考生则不必刻意复习,但要随机留意,只有以“随机留意”应对“随机考查”,才能保证复习时间的“产出率”。

2.文言文阅读简答题。题型的这一变化,向我们传递出三点信息:

考点未变,能级要求未变,但解答难度在加大。为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训练时,要从“读懂文意”走向“理清文意”,一个较为有效的做法是:在通读文言文文本之后,作答试题之前,问一下自己“文本讲了哪几层意思”。

训练一次,自问一次,功到能力自成。

3.小作文。可走“以‘大’(作文)带‘小’(作文),以‘小’强‘大’”之路,具体做法是:

把小作文的单项写作能力考查点设定为每次大作文的训练重点。学生在写作时,可在训练重点上施以更大的“心力”;教师在批阅时,可在训练重点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此操作,可收“考之,处变不惊;不考,不耗内力”之效。

其实,新考点也好,新题型也罢,均为“跑道”,其真正实力的较量是考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只有“玉汝于成”,方可“任凭‘新’浪起,稳坐‘高分’台”。

真题展示】2023年江苏卷第4题)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5分)

姓名: 作品名:

按语: 参***】 ⑴夏瑜 《药》 ⑵继述先烈之遗志,光大志士之精神,为中华复兴而奋斗。

思路点拨】 “文学常识”没有列入2023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江苏卷)的考查内容,该题貌似“超纲”,但考的是常识。它的命题创意与2023年那道考查“小美人鱼”铜像的试题如出一辙,“未列入考试范围,但常识你要知晓”。按语是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

该题所写的“按语”应是对开设“辛亥英烈”专栏目的的说明,即为什么要开设该专栏。

三、诗歌鉴赏突破唐宋诗词。

2023年高考语文17道古代诗歌鉴赏题在鉴赏文本的遴选上,虽仍以唐宋诗词为主,但在朝代和体裁上已有新的突破:

从朝代上来看,上海卷考查了东汉的诗,湖南卷、重庆卷考查了明代的诗,福建卷、浙江卷考查了清代的诗和词;从体裁上来看,上海卷考查了古体诗,辽宁卷考查了六言绝句。命题者对鉴赏文本的新突破,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历史的充分尊重,也是对考生大阅读观和大文化观的积极引领。

这一突破启迪我们: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备考,着力点不应放在对“题材”“思想”“情感”的归类宿构上,而应放在对诗歌文本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解读路径的**上。此乃“渔”,而非“鱼”也。

只有“授之以‘渔’”,习之以‘渔’”,方可“随‘朝’(代)随‘体’(裁)”都捕捉到“鱼”。

真题展示】2023年上海卷第四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参***】14.古体 16.“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思路点拨】 第14题,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近体诗,不是4句(绝句),就是8句(律诗);除此之外,都是古体诗。第15题,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作历代不少,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

“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的不是“比兴”手法,而是“情景交融”手法中的“触景生情”。第16题,解读该题的路径是:要透过“动作”,看出“隐情”。

循着这一路径,自可从“动作→状态→情绪→情感”逐层穿透。

四、文言文阅读“史”“文”并重。

长期以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语料多选自《二十四史》。2023年出现了强势转向,17套卷中有11套已由考查“正史”转向考查“作家的文章”。应该说“正史”和“作家的文章”作为阅读的语料,各有千秋:

前者最大的特点是历史事实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后者最大的特点是表现手法的文学性和灵活性。高考文言文阅读,“史”“文”并重,轮换考查,既能得“山之沉稳”,又能得“水之灵动”,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开放开阔的观照视野和兼收并蓄的命题理念。详见下表:

这一强势转向启迪我们:在作答“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试题时,解题思维也要从“据史实录”的“纪实”思维转向“记事写人”的“文学”思维,要看穿作家“表现手法”的玄裳,看透作家的“真意”所在。考生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也要“史”“文”并重,扎实训练好思维的“切换”能力。

得文字功底,读好“史”;得文学功底,读好“文”。

五、现代文阅读垂青名家但不亲睐名篇。

2023年17套卷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垂青于名家,但又避开了名家的名篇。名家的文化底蕴和造诣均显权威性,命题者考名家的作品可谓“大气”;而避开名家的名篇,又杜绝了猜题押题,凸显了“公平”。突出体现在如下一些试卷:

全国新课标卷——林海音《血的故事》、上海卷——陈忠实《又见鹭鸶》、湖南卷——徐志摩《想飞》、山东卷——严歌苓《审丑》、江苏卷——宗璞《这是你的战争》和鲁迅《捧与挖》、湖北卷——梁思成《中国建筑的“文法”》和汪曾祺《才子赵树理》、重庆卷——朱自清《论诚意》、四川卷——宗璞《锈损了的铁铃铛》。

2023年高考语文亮点及2023年高考备考建议教案

2011年高考亮点及2012年高考备考建议。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可谓群芳斗艳,艳 的是试题的推陈出新,香 的是命题者的睿智和匠心。一任 桃花朵朵开 现撷六朵入文 一 试验田 星光灿烂。语言运用题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取材最热 题型最新 创意最奇 变数最大的一大板块,因而被命题专家和广大师生誉为高...

2023年高考数学总结及2023年高考数学展望 详细

2010年高考数学总结及2011年高考数学展望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和各位老师一起总结2010年高考数学的命题特点,分析研究2011年高考数学的命题方向。今天我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介绍。三 考纲考点基本变化情况 不管有没有新课改,函数 数列 三角函数 圆锥曲线 不等式 立体几何 概率与统计 导...

2023年高考高考作文写作 以亮点取胜

2012年高考作文写作 以亮点取胜。写作教学。2012年高考作文写作 以亮点取胜。亮点一 亮出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亮丽的题目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回味之思。简洁 清晰 生动 新颖是题目亮丽的要素。亮点二 亮出开头。开头是文章的脸面。万事开头难,也许正因为难,它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