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生高级宏观作业

发布 2020-01-02 05:28:28 阅读 2005

1.从效率、公平、稳定三大功能如何理解**和市场的作用?

早期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应该由“看不见的手”来推动,即市场本身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种观点中,市场是有效的,它准确的反映了所有的信息。然而,市场并不如想象中有效,现代市场经济是由“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的经济。市场因其自身的缺陷,它的运行和效益的发挥必须借助国家的干预,**在推进公平和维护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市场经济有其固然的优势,通过市场中的竞争关系,自动的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它能获得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实现经济的有效运行。然而,市场难免会失灵,根据市场的失灵,此时需要**机制进行协调。萨缪尔森指出,**具有三个方面的经济职能:

一是**力图矫正市场失灵,以提高效率;二是**要规划利用税收和支出向特殊群体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以促进公平;三是**要依靠税收、预算支出和货币的**量来进行宏观调控,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脏,而同时又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公平与效率,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兼顾和协调发展。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为公平提供物质保证。

纯市场经济偏重效率,仅仅由市场供求双方的力量决定,社会总需求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宏观经济容易出现不稳定,偏重效率使得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了长期利益,诱发社会动荡。为了弥补市场分配的缺陷,**必须对收入进行调节,即由**进行第二次分配,**分配实现了结果的公平,且为提高效率提供了安全和稳定的机制。由于市场主体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利益需要的无限性和社会资源供给有限性的矛盾前提下,人们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会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下,社会要稳定存续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协调利益关系,缓解利益冲突,**通过确定公平原则并强制执行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市场有序进行。

可见,市场和**应该一起发挥作用,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公平以及稳定。

2、如何理解“三大事件”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影响?

对于一个经济周期来说,它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在经济的上升阶段,经济体系皆经历了一个“货币扩张—信用扩张—资产**暴涨—真实经济扩张”的过程,这时资产**持续**,显著改善了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状况,显著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信用扩张;相对应的,当经济处于下降阶段时,经济体系经历“资产**泡沫破灭—信用市场崩溃—真实经济衰退和萧条”的过程,即资产**持续下降以及持续的通货紧缩,显著恶化了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状况,显著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能力,从而进一步的加剧了信用萎缩。对于“滞胀”现象,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呈现相反的变化,当严重的金融危机来临时,我们就面临了“高的通货膨胀”与“高的失业率”共存的境况。

当全球经济面临经济大萧条,需求萎缩,生产停滞时,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它提倡当经济出现衰退和大萧条时,就需要**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试图引导经济走出困境。一般来说,应对经济的下降,**应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方面,通过放松银根,增大货币投放量,提高信贷规模,降低利率以促进生产投资,降低再贴现率。而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增加**支出,降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最终通过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而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简单的**干预有时显得不如所愿。

这时我们提倡进行金融深化,提倡市场自由化调控,反对**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而对于“滞胀”问题,货币政策无效,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胀”一般采用财政政策为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此时,也可辅之适度加息。

3、 为何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的分析方法,as-ad模型如何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各种状态。

4、如何理解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分析?

l)新古典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理性预期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引申。它以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为基本假设。

其主要理论观点集中于对经济周期问题的分析。如果**改变总需求的政策是被公众预期到的,那么总供给曲线就随总需求曲线的提高而提高,从而抵消总需求对产出的影响。因此,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只影响**水平面而不影响实际产出。

如果货币供给冲击是没有**到的,那么来自于货币增加导致的总需求增加可以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管该理论也承认**政策对产出和就业会产生影响,但由于经济当事人理性预期的作用,这种影响的效果也难以界定。

因此,该理论主张单一的货币政策。

2)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强调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原因的**。其基本的理论假定是:

非市场出清和经济人收益最大化与理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用短期总供给曲线对经济波动进行了解释。在**总水平上升时,厂商的生产可以尽快地进行调整,而由于工资黏性的作用,以预期**决定的劳动供给则不能进行迅速调整,因而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此时需求的变动不仅影响**总水平,也影响实际产出量。 基于上述分析,新凯恩斯主义不仅认为短期内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仍然有效,而且主张**在协调市场失灵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便在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迅速地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3)总的来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和政策方面的分歧来自于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的区别。新古典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新凯恩斯主义则重视了市场的不完全,由此制定了不一样的的经济政策。

5、如何解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之谜?

2023年以来,中国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第。

一、这是制度创新的贡献,由于经济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以更好的竞争模式促进了产业的高速发展;第。

二、经济增长**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包括资本、劳动和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量越多,带来的产出就越大;第。

三、技术的进步节约了成本,促进了生产的效率,从技术**看,我国更多的采用了对外引进的方式来获取先进的技术,国家也大力扶持科学研发单位,致力于对自有技术的开发。

我国的产出**于消费、投资、**购买和进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导向”和“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扩大出口,稳定币值,这样,利用低成本和高利润,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投资的扩张,进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基本特征?如何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加以解释?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何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的变革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总趋势的上升,我国经历了四次经济波动。第一阶段,1978——2023年间,经济呈现供不应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能力,出现了投资和消费的双缺口,物价全面**,产生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活动仍遵循计划机制的模式,宏观调控的水平相对不高,缺乏市场调节能力,从而导致了比较大的经济波动。

第二阶段,1991——2023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严重失衡,需求过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升温,然而一些微观主体出现无序扩张和膨胀,从而推动区域化产能过快,投资产业失调,导致局部通胀压力大。但此时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依靠和运用财政杠杆为经济活动注入了稳定因素,实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并存的良好态势。

第三阶段,1998——2023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过于求,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此时,我国国内生产消费关系发生变化,由短缺经济逐步转变为膨胀供给,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此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采取积极措施促成了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提速,我国经济增长逐步回升。第四阶段,2023年至今,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但是出现了部分产业需求过热,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导致了资产****,威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

这时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了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合理的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7、如何理解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国治理通胀的政策有何特点?

中国在2023年到2023年间经历了四次通胀高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求拉动。中国虽然在八十年代进行了改革开放,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一直体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

中国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特色的总需求(投资)扩张机制:**作出加快经济增长的政治决策后,国家***立马投资立项,财政投资扩张,加上国有银行的货币和信贷扩张配合下,总需求不断扩大,经济实现增长,于此同时,通胀率也开始增长。第二:

成本推动。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矛盾也是构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工业扩张,工业品**上升,使得农产品的相对**偏低,农业利益减少,农民弃田抛荒,再加上工业用地**的上升,耕地面积下降。

结果是农业减产,农产品**上升,导致工资**,工业品**上升,两者一起导致通胀率不断上扬。第三:**改革使得短缺经济下的**通胀公开化。

计划经济时代下稀缺的商品,在**改革后**飙升。第四:结构性通胀,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

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受国家计划控制较严, 而加工工业由市场调节较多,所以每当总体经济扩张,基础产业供给跟不上加工工业扩张的需求,上游产品物价先行**,下游产品**亦会随之**。

国家治理通胀的特点有:1、直接针对物价本身。2.针对流动性。除了在货币市场调高利率这一**手段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数量手段外,还有直接的行政手段,这一点也极具中国特色。

8、如何解释中国的失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何不同。

失业的主要类型及原因。

(1)人口绝对过剩型失业。

(2)发展不足型失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失业)

(3)体制转轨型失业(国有企业失业和下岗工人)

(4)周期性失业。

(5)自然失业(结构性+摩擦性)

中国与国外不同之处:1、中国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绝对人口的过剩,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而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扩张过程中,失去土地,而城市化发展不足,导致发展不足失业。2、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候出现的失业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转轨失业,即国有企业失业和下岗的工人,这在其他国家是不曾见到的。

高级宏观模拟题

深圳金融工程学院2003级单考班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姓名学号分数。注意 试题为1页,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注明题号即可,试题纸和答题纸不要分离。一 简要解释下列概念 20分 1 挤出效应。2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3 等待性失业。4 托宾的q 5 公开市场业务。二 20分 假...

高级宏观经济学

高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答案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社会 一国或一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 物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2.消费函数 消费和收入的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凯恩斯认为 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

宏观作业答案

第9章货币 水平和通货膨胀。4 a.货币基础最初增加1200美元。b.在第1轮的货币创造过程中银行贷出了1200美元。因为增加的1200美元准备金属于超额准备金。c.最初的贷款中现金增加了400美元。现金漏损与存款之比为现金漏损率。题中现金漏损率为50 因此,银行贷出的1200美元中,800美元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