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 2024-03-22 12:10:01 阅读 6389

第三单元游记感悟——文言文阅读。

10.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

2.赏析精练、生动的语言及精彩语段。

3.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1.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1)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5)一:一碧万顷(数词“一”)长烟一空(全)

6)极: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尽头)

7)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

特殊句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2)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尝试划分朗读节奏。以第二段为例,标示节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教学提示】 概述文言文节奏划分:

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

3.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二课时。一、精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1.文章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作者写出了从岳阳楼看洞庭湖的哪些特点?

3.作者为什么忽然写“前人之述备矣”,从写景中跳出来写人?

4.第三段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5.第四段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6.作者用哪些语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研讨**。

1.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请你说说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悲喜态度及忧乐观。

2.作者在文中说道,“是进亦忧,退亦忧”。“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3.“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三、**与赏析,把握本文艺术特征

1.范仲淹没有真的到过岳阳楼,只是借滕子京送来的一幅画便创出如此名篇,倘若范仲淹真去了岳阳楼,是否还能创作出如此佳作呢?

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独到的议**,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3.你一定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到文章读来朗朗上口,除了抒情真切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朗读文章,解读文章,欣赏文章,分三部分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语言特色及深刻内涵。 不足之处:

重点放在文章内容理解上,少有对文本字词的关注,这对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不利。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三、朗读文章,通文顺字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四、结合注释,翻译训练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

五、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六、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七、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

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八、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1.虚词“而”的用法。

2.虚词“之”的用法。

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教学反思】可取之处: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简案

10.岳阳楼记。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 霏 浩浩汤汤 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把叙事 写景 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朗读 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总结

考点一 作者。1 岳阳楼记 2 醉翁亭记 3 湖心亭看雪 4 行路难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 水调歌头 考点二 生字积累。1 重点字。2 通假字。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 考点三 词语积累。1 重点词。2 古今异义。3 词类活用。4 一词多义。考点四 主旨思想。1 岳阳楼记 2 醉翁亭记 3 ...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一 课文内容概括。岳阳楼记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 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表达了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