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 北师大 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发布 2024-03-22 02:45:14 阅读 7494

九年级语文(北师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3.武松打虎。

施耐庵罗贯中。

一、导入: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李逵见宋江》这篇文章时放了一首歌,叫什么歌?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

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可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武松打虎》。

二、简介文章出处及作者。

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回目是“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人争执,把人打昏,以为打死了人,于是逃到柴进柴大官人家避难,不想染上疟疾,在柴进家住了一年有余。宋江因与梁山有关系被阎婆惜抓住把柄而怒杀阎婆惜,也投奔柴进而来,在柴进家里武松拜宋江为义兄,武松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两人依依惜别。

文章节选的就是武松回家的路上经过景阳冈只身打死猛虎的故事。

由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写。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

二、明确学习本节课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有关的词语,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体会武松智勇双全的性格。

三、整体感知:

1、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 课文第自然段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交流反馈:

1、 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一共写了四部分内容:⑴武松进店喝酒。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⑶武松打虎。⑷武松打虎后下冈。

2、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作铺垫。

五、重点研读课文第5自然段。

1、 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2、 这段文字主要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个方面?用意何在?

六、交流反馈:

1、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机智:⑴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⑵武松的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

勇敢:撺、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灵活、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英雄就更了不得了,所以这个地方是用了反衬法。

武艺超群:武松将半截棍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左手紧紧的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

转守为攻,痛打猛虎连续的动作充分体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2、动作描写,虎的气势、灵活、声势;反衬武松的英勇无畏。

七、拓展运用:

1、《水浒》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你从鲁智深、林冲、李逵三个人选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位,用一句话概括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并简述喜欢的原因(至少两点)。

示例: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豁达明理、行侠仗义、粗中有细。

林: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为人安分守己。

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直爽率直。

4.隆中对。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演示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用课件**《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

“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

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教师注意正音:

四、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2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

6.请一生翻译全文。注意补充内容。

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

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三、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问什么?

为什么问?是谁在答?他答了些什么?

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答?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评价】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相结合,认真回答每一道题。

1.是谁在问?——先主刘备。 2.问谁?——问诸葛亮。 3.问什么?

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为什么问? a 有徐庶的推荐。

b 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是谁在回答?——诸葛亮。

6.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

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c)起兵出伐: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四、人物分析(一)——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五、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六、人物分析(二)——刘备。

1.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总结: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七、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举一例说明。

史家笔法叙事简约,“唯书其事”,通过记事记言,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文中一般没有褒贬评论。而文学笔法则讲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往往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传说和作者的想像等。所以读起来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比如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三国志》中的叙述非常简练,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中叙述的就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祥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 积累与运用 20分 1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涨价 zh ng 戏谑 n断壁残垣 yu n b 执拗 ni骸骨 h i呱呱坠地 gu c 吮吸 sh n巉岩 ch n 半身不遂 su d 畜生 ch颓唐 t i海市蜃楼 sh n...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 积累与运用 22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人物有个性,才有光采!豪爽勇猛但倔强的武松,才华横溢但自矜的诸葛亮,礼贤下士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刘备,凶强侠气但能改过自新的周处 细致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刻画让人领略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激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4隆中对教案北师大版

隆中对。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2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 三国演义 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 家笔法的异同。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 志向远大 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