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题西林壁 部编版

发布 2024-03-16 14:05:05 阅读 7670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题西林壁》。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体会诗中蕴含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体会诗中蕴含的生活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1、我们的祖国景色秀丽。从古到今,许多文人都写下了赞颂祖国大好山河的佳作。北宋诗人苏轼在游赏庐山后,写下了这千古名篇——《题西林壁》。

2、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2、简介体裁:

七绝,就是诗有四行,每一行有七个字,第。

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押韵。

三、初读课文。

1.初读古诗。

**配乐朗读,生初读古诗,注意诗中的生字,争取读得字正腔圆。

2. 细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听了配乐朗读,感受了古诗的魅力,下面请同学再细细地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读通顺,读出句中的停顿。

3.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再给点建议。生生之间互读互评,共同进步。

4.齐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读两遍,要注意古诗的节奏和押韵。让全体学生都有充分的读诗机会。

四、理解诗意。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题西林壁》,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独立思考: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思考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自己对诗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惑,在小组内尝试解决。

(师到小组内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

2、当堂汇报。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还不理解呢?生开始汇报。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五、品味意境。

1、诗人游赏了庐山,不仅是游,还细心观察了庐山的样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分析前两句)

2、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种形态呢?

3、想象: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庐山的山顶,从左往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像———从近处看,像———从高处看庐山,像———从低处看庐山,像———

4、从这首诗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师引导

六、总结提升。

1、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诗中的道理。

2、收集其它蕴含哲理的诗句,同桌交流。

七、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教学反思2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名师教案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名师教案。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 解 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 画面理解诗意。2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3 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4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稿。一 说教材 对于 题西林壁 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 题西林壁 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二 说学情 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一 说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 题西林壁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