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发布 2024-02-10 01:30:12 阅读 9175

第三单元《比例》导学案。

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导学案。

编写梁陈珍审核李经国使用教师班级时间

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

2.学习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预习学案.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

三、导学案.

一)比例的意义认真观察教材32页图。

1.思考:从书上面两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国旗的长和宽都相同吗?

但不管大小,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分别是多少?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都相等)

2.思考: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2.

4:1.6= )60:

40= )所以(2.4:1.

6=60:40)

也可写成竖式。

3.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3:2和6∶4 (4)0.6∶0.2和4 ∶3

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

5.填空。(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成( )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并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检测.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a.6∶9和9∶12 b.1.4∶2和7∶10

c.0.5∶0.2和5∶2 d.6.2:4和7.5∶1

五、课后作业:完成教科书练习六第题。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第二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编写梁陈珍审核李经国使用教师班级时间

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预习学案。

一)复习。1、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a、∶=4∶5 b、15∶10=9∶12

c、 0.14∶0.75=2∶5 d、45%∶75%=3∶5

三、导学案。

一)比例的基本性质。

仔细阅读教科书第34页内容。

1.以60∶40=15∶10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叫做比例的外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7.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并学会了什么?

五、当堂检测。

1、填空.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2、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和63、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课后作业:完成教科书练习六第题。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解比例导学案。

编写梁陈珍审核李经国使用教师班级时间

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

3、学习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4、学习难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二、预习学案。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x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一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三、导学案。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x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什么叫做解比例?(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自学教材35页的例2

1.讨论:“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是什么意思?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模型的高度):320=1:10.

2)如果把模型的高度设为x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式呢?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x:320=1:10

10x=320×1

x=x=320

答:三)教学例3 解比例 =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x::10=::0.4 3 :x===1.2 :2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课堂检测。

1、教科书第35页“做一做”。

2、教科书练习六第10题。

3.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五、课后作业。

完成教科书练习六第题。

六、板书设计。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解比例 ==

x:320===1:10

10x===320×1

x===x===320

第四课时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

编写梁陈珍审核李经国使用教师班级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二、预习学案。

口答。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三、导学案。

1.教学例1.

1)问:大家看到例1中的一排杯子,是什么形状的?杯子的高度是相等的,里面装着一些水,经过测量统计出了一个**,那位同学说说这个**的意思?

2)表中有哪几种量是已知量?我们刚才说当水装到2厘米时,体积为50立方厘米;当水装到4厘米时,体积为100立方厘米……这说明水的高度这种量变化了,体积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3)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4)大家观察例1中的数据,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5)我们看这个**(例1**),从左往右看当水的高度到6厘米的时候体积是多少?这个时候水的高度和体积分别是2厘米高度时的多少倍?高是多少倍?

体积呢?我们从右往左看,又发现了什么呢?

6)大家再把**填写完整,根据我们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成这个**。大家观察一下结果有什么特点?

7)实际上这个底面积又相当于圆柱体积和圆柱高的什么?(比值)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例1中水的体积和水的高之比的比值,即底面积是一样的,是相等的。

8)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所观察到的小结一下?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2.继续学习补充例题。

1)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2007 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六年级数学 下册 第三单元自测题 32 67页 班级姓名得分。一 填空题。30分 两个相互咬合的圆形齿轮的齿数之比是4 3,其中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 个齿。一根竿直立在地面上,竿高2米,影长80厘米,影长和竿高的比是比值是。甲乙与乙车速度比是4 5,行完同...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2007 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单元自测题。班级姓名得分。一 填空题。30分 两个相互咬合的圆形齿轮的齿数之比是4 3,其中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 个齿。一根竿直立在地面上,竿高2米,影长80厘米,影长和竿高的比是比值是。甲乙与乙车速度比是4 5,行完同一段路程,乙车所用时间和甲车所用时间的...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小学六年级数学 下册 第三单元自测题。一 计算 1 求表面积和体积 单位 cm 16分。2 求体积。单位 cm 3分 二 解决问题 33分 1 一个圆柱体的无盖铁皮水桶,底面直径3分米,高是4.5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2 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体,轮宽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