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重难点: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教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预设二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初一悠闲快乐
5指导朗读正月十五
预设三: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十五灯火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师导读13自然段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六。1自主阅读课后阅读联接中的短文,比较同是过年,这三篇习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三篇习作的对比,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二、选择题。
我是吴宓①教授。
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课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 xī 微露中”反复诵读。
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比起教学上的一丝不苟,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
我还可以讲课。”
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注】①吴宓(mì)(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
中国学者、诗人、教育家。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名鼎鼎晨xī(
2.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3.文段⑤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品味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1)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2)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5.仔细阅读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曦。2.①潇洒(或功底深、才华出众)②半夜备课,早起诵读③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④为学生拦车,请学生吃饭。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1)“连忙”一词,看出吴宓老师生怕学生出事,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意近即可)(2)“急切”一词,表现了吴宓老师渴望走上讲台的迫切之情。(意近即可)
5.体现了他内心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对于无法从事教学的不甘。作者用该句作为全文的结尾,表达了他对吴宓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12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但,我和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
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父亲决定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意。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
父亲妥协了。
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翘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年还没过完的村庄,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母亲说,回去吧!但我还是走了几百米。
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开始有些哽咽了。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转过头来说,回去吧!
她哭出声来。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我含泪望着母亲背影越来越远……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的厂子。(a)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准水龙头喝水。(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
(c)她连忙解释道:“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法咽下去。”
“让妈看看你。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了。”母亲有意转移话题,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
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的,毫无告知似的。
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影,老走神。
1.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外出打工做铺垫。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大。
3.示例:b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话重点刻画了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道。
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 教案。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重难点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2教师小结。...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3.感受春节热闹 喜庆的气氛,激发学生 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1.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2.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难...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课时
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吗?4 小结 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5 指导散文学法。把握全文线索 春节的全过程,体会老北京春节的与众不同,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特点的。6 朗读课文,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