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读《学记》思课改

发布 2024-01-03 07:00:10 阅读 3525

读《学记》思课改。

读《学记》思课改青浦一中沈玉莲《学记》开篇处即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充分论述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性。

但是,身为一名教师,从教数年来,也一直在思考,究竟该教什么,该怎样教。

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应试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一个徘徊、迷惘的我,似乎尤其要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洋思归来,践行课改,重修理论,似曾相识——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兵教兵等等——不就是《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吗?人们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呢?其实今人的很多主张,我们的睿智的先人们早就提出过了。

于是,我终于忍不住又翻开冷落已久的故纸堆,重温经典,也重温经典的教育思想,拂拭心灵的细尘,重新审视我的教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说的真好,学生要学知识、学能力,更要提高思维的品质、为人处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坚韧之志,有博爱之心——这才是我们要的好学生,也是真正的合格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校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

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

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

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学习之,践行之;精学之,博采之。

生活丰富多彩,兴趣爱好广泛,才是健康、聪敏、有修养的学生。

我们不该再紧紧拘囿学生于课堂,是该把课余的时间还给学生。

我们更要学会指导好学生安排课余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那么,在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有质量地进行课堂教学?这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意思是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

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

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

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现在教师本身的教学压力大,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其可能地多塞点知识给学生,而结果往往是贪多嚼不烂,学生厌学;老师也是吃力不讨好。

如此僵化、机械、教条的教学,不仅是作为教师的悲哀,更是对武术莘莘学子的摧残。

换言之,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明白。

教师要注重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要督促勉励学生,但又不能强制压抑他们;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可以提供现成答案给学生,他们才能独立思考,使其智能得到发展。

这不就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吗?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变成教学中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成长中的促进者,生活指导上的辅导员,心理疏导的保健医生,学生个性发展的挖掘者。

甚至连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也已经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要看学生身上留下了什么;不再追求教师的表演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的印象,而要追求是否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所产生的深刻体验;不是让教师用手中的绳索把充满灵气的孩子驯服成温顺老实、循规蹈矩的老黄牛,而是要教师用心去牵引出学生个性更丰富的一面,实现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但反思实际教学,课堂提问往往呈三多三少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得多,成绩中下的学生回答得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过程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

而《学记》中的和易以思说的则是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两千年前的先人学者已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点亮了一盏智慧明灯,告诉我们只牵不导,不是好的教学,教师得用心去为学生导航,牵要达到给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才是教学中所需要的。

这又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的课改,想到了自己在课改中摸索、实践的坎坷崎岖和收获的点点滴滴。

一.充分相信学生——这是我这段时间探索课改中最大的感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关键是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上《黄生借书说》一文时,让学生经过自学和小组讨论后,归纳本文中所涉及的对比,在交流展示中,学生回答得非常全面,除了个别措辞的改进,根本不需要老师补充什么。

而这次开课中,学生的表现再次向我、向我们的老师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目标的制定。

方向都比较正确,交流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词句的品味,都切中要害。

像小李这个小姑娘,她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只能算是中上水平,但是在这堂课上,她大方地上台,阐述本文中作者传达出的对马来的雨的喜爱之情,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课后作业,其中的一项是写一首关于雨的小诗,同学们非常欢迎这样的作业,而且也能偶得佳句,像小吴——一个原来语文水平在中等的孩子,居然写出了雨,你路过江南的时候,点碎了湖面,滴翠了河岸,朦胧了江南的玉宇琼楼。

实实在在给了很多的惊喜,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一条——学生是有能力的,老师要学会放手!拿《学记》中的话来说,就是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

二.教师要退居二线。

上完校公开课《马来的雨》,寿老师帮我分析时说,我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是把教师自己逼退到二线。

其实当初设计时,我根本没想这么多,但是寿老师的话却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要让学生能充分施展才华,老师就必须让出舞台。

话语霸权,这是传统课堂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语文课上。

老师毕竟是十六年寒窗,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强,总觉得学生讲得不如自己,于是在课上条分缕析、侃侃而谈;有些知识点比较重要,有些内容比较深奥,怕学生认识不充分,怕学生体验不深刻,于是老师又喋喋不休,苦心告诫。

老师的本意肯定是好的,想让学生多听点,多学点,但是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症结何在?也许就在于我们一直没把教师的定位找准,我们在无意中强行地把学生的学堂变成了老师的讲堂,或者说把本该群星璀璨的学生的舞台变成了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个人舞台,把本该是主角的学生变成了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

以后你们记笔记的重点是同学讲的内容,我会尽量少讲,甚至不讲——等到哪天,在课上,我不需要讲一句话的时候,你们就达成了你们课堂学习的终极目标——学会学习!这是我告诉学生的话,也是我告诫自己的话。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

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学记》不正是在说明这一点吗?三.预习设计最关键。

《学记》中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意为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

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

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

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

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教师要合乎教育规律,而教师的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

初始阶段,教师恰切、适度的指导是必要的。

譬如走路,先要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至于具体走哪条路最合理,就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实践、去体验。

等到了一定程度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前行的方向并英勇无畏地向着目标前进。

那么教师的指导,最关键的,我认为是预习指导。

学生课前预习是隐性的积累,课堂交流是显性的展示与智慧进一步的激发,所以预习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了课堂展示的成败。

而学生课前的预习成败,在初始阶段,又取决于教师的预习指导是否正确、合理。

辨文体,知大意,明中心,理思路,品语句,鉴写法,得感悟。

整体入手,细处研读,宏观总结。

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的不同,做出不同的预习设计,为课堂教学服务。

待到实践够量,逐渐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学案,自主预习,教师只需根据预习作业情况,略作指点。

这一点,其实是我目前做得非常不够的想得不够深,做得不够精,也是接下来我要重点突破的。

历经千百年沧桑洗练,经典当是最智慧的结晶;重读《学记》,更觉好书不厌百回读。

心得体会 导学议练课改心得体会

范文一 在课改进行的今天,我深深地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在我校实行 导学议练 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我收获颇深。现将我的体会 如下 一 充分认识了 导学议练 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导学议练 是以 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 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

学思堂心得体会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xx年x月x日。精品范文 学思堂心得体会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让学引思心得体会。我有幸成为盐城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中的一员,通过这几个月的培训与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让学引思这一教育理念有了一个更全面 更深刻的认识。让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真实发生和正常展开,引思...

学生课改心得体会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一 数学课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因此,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 体会了什么 感受了什么。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二 新教材不是以例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