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4年8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1月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4年5月)。
1)主要症状: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大便显柏油样。
2)、次要症状:胃脘作痛,腹痛,有时烦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等。
2、西医诊断:参照《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24年1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24年8月)。
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一般起病较缓,病程或短或长;
2)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3)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4)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5)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均可诊断为便血。
2)证候诊断。
1、胃中积热证: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肝胃郁热证:便血,血色紫黯或黑色,有时血色鲜红,脘胁胀痛,口苦而干,胃纳减退。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热毒内结:便血鲜红,腹痛,**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4、中气不足证:便血,血色紫黯或紫黑,脘腹不舒,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脉细缓。
5、脾胃虚寒证:大便下血,其色紫黯或黑,脘腹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喜暖,怯寒肢冷,饮食减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6、气滞血瘀证: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暗滞,或胁下癥块。舌质紫暗,脉弦细或涩。
2、**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学中的因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病或肝硬化、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等疾病所致的便血。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中积热证。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黄15g、黄连10g、黄芩10g、大蓟10g、小蓟10g、侧柏叶10g、荷叶10g、茜草根10g、栀子10g、白茅根10g、丹皮10g、棕榈皮10g。
加减:胃热伤津,口干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等以养阴生津;大便秘结加玄参、麦门冬、生地以增液润燥。出血过多,气阴两亏者加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
而对于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所致的便血,治用黄连阿胶汤以滋阴清火。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火,白芍凉血敛阴阿胶滋阴止血;可加旱莲草、白茅根、藕节以滋阴凉血止血。
中成药 :云南白药,三七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
当归15g、白芍10g、白术10g、柴胡10g、茯苓10g、甘草10g、生姜10g、薄荷10g、丹皮10g、栀子10g。
加减:肝火急迫,灼伤胃络,兼见**色鲜量多、血出如涌者,宜清热凉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并以参三七末调服。火邪伤阴者,亦可加石斛、天花粉、麦门冬等以养阴生津。
中成药 :云南白药1g,tid。
3、热毒内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约营煎加减。
生地15g、芍药10g、甘草10g、断续10g、地榆10g、黄芩12g、槐米2g、荆芥穗10g、乌梅10g。
加减:大便不畅加白薇、大黄清热通腑;气滞腹胀加枳壳、木香行气消胀;热毒内盛、便血夹脓者,加红藤、金银花清热解毒散结。
中成药 :云南白药、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4、中气不足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人参20g、黄芪20g、白术10g、甘草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
加减:出血较多者,可吞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细弱者,乃气随血脱之象,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中成药 :云南白药。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味。
灶心土15g、甘草10g、干地黄10g、白术10g、炮附子10g、阿胶10g、黄芩10g。
加减:出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出现大便滑泄不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脉虚细无力者宜加温补固涩之品,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等,并可加重附子的用量。
中成药 :温胃胶囊。
6、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淤汤。
五灵脂1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乌药5g、延胡索10g、香附10g、红花10g、枳壳10g、甘草5g 。
加减:胁下有癥块者,可加郁金、丹参、鳖甲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瘀血内停,郁而化热,热扰心营,而症见便血、发热,入夜热势加重,可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
如出血过多而至气阴两伤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中成药 :云南白药、三七粉。
2)静脉滴注中成药制剂。
1、益气健脾扶正类: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用于虚证便血者。
可用于中气不足及脾胃虚寒之便血,以增益气、健脾、温阳止血之功。
2、活血化瘀类:
香丹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用于有血瘀者。可用于气滞血瘀证之便血。
3、清热解毒类: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可用于胃中积热、肝胃郁热、热毒内结之便血。
3)中医特色**。
1、针灸**。
脾胃虚寒证:
治法:脾胃虚寒者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处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可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
2、中药或中成药保留灌肠:对热毒內结之便血者可使用中成药双黄连3g配以锡类散1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清热解毒;对有血瘀者可使用中成药云南白药4g或单独,或配以锡类散1g加入0.
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化瘀止血。
四)西医**。
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抑酸、止血、抑制胃肠分泌、降低门脉压、抗感染、补液、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内镜下介入**(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喷洒或注射止血药、金属钛夹止血)等。
三。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4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
计算公式:[(**前积分-**后积分)/**前积分]×100%
四、中医**难点分析
一)中医**难点分析:
1、便血的**,难在准确辩证论治,部分医师临证时,辩证不准,导致**效果欠佳;
2、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便血较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方能转危为安;中药止血效果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3、便血的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一)中医**思路与对策:
1、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便血初起多为实证,日久由于血去正伤,而易转化成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的证候。便血之证多因肠道热毒內结或脾胃虚寒所致。肠道热毒內结属实证,日久可能为虚证;亦可因便血日久,营阴亏损,热毒未清而成虚中夹实之证。
而脾胃虚寒属虚证,日久可致脾肾阳虚,亦可因虚证复感外邪,或脉络瘀阻而成虚中夹实之证。故临证时当详察证情,分清虚实,然后确立治法,进行**。便血的**,首当止血,应当根据不同的**病机辩证施治而止其血,如胃中积热,当清胃泻火,化瘀止血;肝胃郁热,当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气滞血瘀,当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热毒内结,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气不足,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脾胃虚寒,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2、开展针对便血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的研究,结合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肝清胃,凉血止血;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止血,改善症状的药物。中药有止血方面的优势,西药止血效果快而明显,应进一步明确不同止血药在止血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3、综合**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方法,尽可能减少**方法差异。保证**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024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 诊断 一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 实用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 主要症状 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
2024年缺血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缺血中风 脑梗死 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 一 概念。中风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 局限性脑梗死 原发性脑出血...
2024年缺血中风的诊疗方案
缺血中风 脑梗死 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 一 诊断。1.1疾病诊断 1.1.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 偏瘫 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