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读后感

发布 2023-11-23 03:50:04 阅读 3665

《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读后感。

面对学生的差错,很多教师也想变“事故”为“故事”,却往往不知如何操作。化错教学有秘诀吗?如何才能实现化错教学?

华老师对化错课堂三个阶段的精辟概括,也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第一个阶段,容错,错是错,温暖地“容”。首先,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其次,让学生悦纳自己的差错。

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的眼睛,有一个肯于思索的头脑。最后,创造机会,暴露差错。

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的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辩解、分析、判断、推理的机会。

第二个阶段,融错,错不是错,智慧地“融”。融错,是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表的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处。这时的错误已经不是教学的障碍,而成为宝贵的资源。

这样的资源,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老师的。首先,分析差错背后真正的原因。“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要准确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就得倾听学生,了解学生阅读的习惯,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定式;其次,让正确在差错中成长。

因为差错除了具有启发功能外,还具有刺激、教育、醒悟、陪衬、免疫等功能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最后,要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华罗庚。

如果我们懂得“**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和“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师就应该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差错与不足。

第三个阶段。荣错,错还是错,自豪地“荣”。荣错是结果,是目标,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因为学习不是了解一道题,而是为了做对一个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啊!

什么是“化错”?就相华应龙说的那样,“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化错”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如果教师能艺术地处理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把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中。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单的反馈也收到了很多有意思的“错误”,通过这些我可以看得到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得到孩子的思考过程,真的是极好的教学资源。

如果课堂上一个错也没有,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有时我在想,错误随处可见,为什么没花点心思在这些错误上呢?想来是自己的功底不够,往往没能去深抓错误的本质,却用正确的答案来埋没创造的机会。

读了这本书,对待学生的错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好书带给我太多的思考,我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理解。

《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读后感

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 读后感 面对学生的差错,很多教师也想变 事故 为 故事 却往往不知如何操作。化错教学有秘诀吗?如何才能实现化错教学?后来工作室要研究错题,就卖来华应龙这本 小学数学化错教学案例 的书,拿到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认真研读,被华老师的人生及化错教学这种理念深深吸引,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纬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它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一个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课前测试与分析 课堂中实践分配情况及分析 提问分析 联系设计与实际效果分析 课后测查与分析 ...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读后感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 读后感范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我充实了自身的同时,也不仅感叹,只有多看多听多学,才能有好的教学成果啊!三 以小见大。每个案例分享的都是每位老师在实际汉语教学时碰到的状况,这些状况有我们预料得到的,也有我们预料不到的,但总体上看,都是很细小却又常见的问题。有些时候,小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