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发布 2023-11-20 14:40:00 阅读 3629

10.郑和远航。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朗读资料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2024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学。

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反馈,交流。

指导朗读。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作业设计。

26 郑和远航。

一.组词。遣( )器( )梧( )撕( )

遗( )嚣( )悟( )嘶(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停靠地扑向地出发。

)的身体的仪器的态度。

三、按要求抄写有关句子。

1.表现海上风浪险恶的句子:

2.表现郑和等人的不畏风浪的句子:

3.郑和远航的意义:

教学反思。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024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投影文字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导体和绝缘体 说课稿。说课人 小学科学备课组陈阳。导体和绝缘体 一课是苏教版 科学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电和磁 单元的第2课。一 教材分析 本课应用第1 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安全用电常识。激发学生...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五年级 上册 数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1 整数部分是0的两位小数。2 读出两个零的三位小数。239精确到十分位是保留两位小数是6.998精确到百分位是。12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13 用小数表示下面各数量 3角 元 4角5分 元 5米4分米 米。6的计数单位是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结果等于1。...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 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自主 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解决设想 注重学生的思维梯度,通过 结构性的材料 和科学的实验 逐步使学生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但随着学生认知提高过程的材料,为学生不断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