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2》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54 阅读 4084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读后感。

2011级小学教育硕士y1121倪啦。

作为一间百分之九十学生家庭贫困,多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移民子女的学校老师,雷夫老师(rafe espuith)在恶劣的环境下,在同一间教室包揽了所有的课程,从2023年工作至今,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

那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在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

第56号教室的奇迹1》中,雷夫老师的热情执着,以及对教育坚定的信念和到位的理解,给了我们心灵深处极大的震撼,多少老师又一次萌生出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再一次阅读了雷夫教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2》,道奇球场一场精彩的球赛贯穿始终,虽然对于棒球不甚了解,但每一回合看得出都是扣人心弦。当然,雷夫老师醉翁之意并不在一场球赛,而是在球赛进行的过程当中的一些细节中,他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这种叙述虽然巧妙,但在一些专业的术语当中,实在让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虽然感觉没有阅读第一册时那么震撼,却也让我从中找到了一些我最近正在关注的教学问题,心中甚是惊喜:

一.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比我们自己更美好的人生,假如他们珍视时间,这梦想更可能成真。

在雷夫老师的眼中,守时不并仅仅意味着能够依照时间表完成作业,“光凭成绩,看不出来孩子是否懂得适时的重要性”。对于时间更“表现出我们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相信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书这么多年,对班里的孩子最深恶痛绝的一点就是没有时间观念。接手的无论哪一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人,经常让你很容易抓狂:

早自修大家都已经进入状态,跟着老师读得绘声绘色,不合谐的“报告”声就会响起;下课别的同学都在忙着做课前准备,他早就溜得没影了,可等到上课铃声响起,他才恍然大悟地打开书包;哪怕是到了放学,别的同学都已经背上书包准备排队回家了,这几个人总是迟迟不肯走出教室,三催四请之下才发。

现原来作业没有抄完,书包也没有整理,根本没有做好放学准备;越是这样的孩子,回家也是一样,做作业拖拖拉拉,不到十点钟,根本就无法**睡觉,于是第二天又不能按时起床,如此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样的孩子不仅年年有,班班有,而且在我执教生涯当中,还感觉到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也曾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家访,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父母过多的干涉与包办他们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自觉自主的过程,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却习惯于每天都要由妈妈发出做作业的指令再回房间;作业就做得慢一点儿吧,反正做快了也没有用,因为做快了完成早了,也没得玩儿,爸爸妈妈又要再布置其他一大难的课外作业;早上就再睡一会儿吧,反正妈妈还没有催得及,说明上学还来得及,等她来帮我穿衣服了再说吧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孩子失去了自己操控时间的动力和能力,其实是因为掌控权都牢牢攥在了家长的手中。

要使孩子能够掌控时间,首先要让他们感觉到时间的重要性,其实是要给孩子安排时间的机会。所以父母首先要退出孩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通常建议的方法是为孩子买一个小闹钟,孩子自己决定做这件事情的起止时间,让机械的闹钟去提醒他。

闹钟不会跟孩子讨价还价,也没有这么多次的机会,一开始喧闹的铃声有可能被无视,但只要坚持下去,孩子会对响起的铃声产生紧张,这也许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紧迫感”吧。同时,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比帮助他们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更能让孩子更好地安排行程。一个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工程,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有缺少动力,只会加具拖沓。

与其这样,不如让孩子有个盼头,“只要做完这个,我就可以玩啦”。没有比这个更能吸引孩子加快速度的了。

当然,对时间掌控的能力并不是仅仅这些就足够的,比如合理时机的选择,聪明地调配时间等等,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将时间利用得更加合理,更有效率,那么之后的各种能力也许会发展得更为顺利。

二.每个人似乎都知道孩子们不该花太多时间在屏幕前,但显示他们就是如此,而且这么做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但我们并没有尽力去这件事。

在所有的章节当中,这一章的主题无比明确,“电视的坏处在于切断社交人脉,显示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与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承受同样多的苦。电视拒绝一切”其实岂止电视,这是一个被电子产品所充斥的社会,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点播电视,还有pad其实连我们自己也是浮躁的,宁可在流连在网。

络搜索了一大箩无用的资料,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走进图书馆打开书本细细品读。

孩子之所以喜欢这些电子产品,自然是因为他们能带来足够有趣的剌激和互动。我小时候也非常地爱看电视,虽然父母也并没有一味地纵容,加以了一定的限制,但电视里有趣的节目实在**太大了,随着年龄增长,确实自己也感觉到了,因为有了电视,看书时也心猿意马,无法全情投入。

因为有了自己的前车之鉴,所以等到我也有了小宝宝,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让他跟电子产品保持距离。然而其中也有困惑,电子产品固然有其“死穴”,但也不可否认,电子产品也是很多信息的**。比如巧虎,教会了孩子很多生活常识,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朵拉历险记,是英语启蒙的好帮手;一些益智游戏,确实提高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所以在教学中,一开始我在班级中也曾经设立班规:

不准看电视,远离ipad .可如今我也开始思考,这样的一刀切是否真的一定就是好的。毕竟他们都是21世纪的人,也许在今后的社会,孩子也确实需要一定的媒介素养。

是不是能够让孩子既能够有效地运用了这些电子产品培养能力,又能够规避它们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正是有这样的考虑,所以现在对自己孩子也开始了一些尝试。第一次看巧虎,我就跟两岁半的他约定,不管是电脑还是ipa只能是妈妈开。他确实很感兴趣,但只要规定时间到了,我就让他自己关。

有的时候他会哀求,再看一分钟,一般我也不拒绝,但一分钟到了就坚决关闭。这段时间下来,倒也能够好好遵守这样的约定,如果能够一直保持下去,相信也能够有养成有节制的习惯。

三.假如一个孩子能专注于学校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他的人生会更美好。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忽略如何专注的社会,也难怪他们在学校也无法专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症状”。雷夫老师把“专注”这一品质形容为“孩子们在各个人生领域都要建立起一个强有力,即使面对社会底层民众心态也能站得住脚的行为规范”。这一点,我觉得毫不夸张。

每次上课,课堂里总有那么几个人,眼神游离,魂不守舍,提问让他站起来回答,每次回答你的总是一脸的茫然;好吧,老师给你补课,补着,又发现他的眼睛不知看到了**,哪怕叫他的名字似乎也拉不回来了;甚至在食堂里,吃着,嘴巴停止了咀嚼,原来一只小鸟从窗外飞过,把他的心思也给带走了。

曾经有一个家长来找我,手里捧着一本手,声泪俱下。那是一本关于“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书,封面上一条苟延残喘的金鱼看着让人屏住呼吸。这位母亲对照书本上的种种症状,觉得儿子每一条都能对上,他以后可怎么办啊!

我知道这个孩子的专注力确实存在问题,可若说他就是adhd患者,那我们班这样的患者至少在三个以上。我只能对这个失态的母亲说,如果把孩子这样的行为归结为一种病态,不管是我还是你,也许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孩子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但我们确实需要引起重视,帮助他改变。

虽然我至今觉得这位母亲过于焦虑,但至少她看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但其实还有更多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所在。所以《第56号教室的奇迹2》与其说是一本给老师看的书,可能对于家长而言会有更大的意思所在。当然专注能力的培养是家校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许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功劳。

1.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当孩子专注于某一件玩具,某一个游戏的时候,不要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要吃饭了,不够卫生等等,而强迫孩子中断这种专注的行为。也许当他正在入神的时候,就是他在学习如何专注的过程。

曾经见过一。

位家长,孩子做下来拿起笔做作业,妈妈却开始坐立不安,每过两分钟就过去看一看,一会儿说,咦,你的橡皮怎么用这种姿势拿;一会儿又说,不对,这个字这样写是错误的;再一会儿,又会问他昨天的考卷你得了多少分孩子刚刚连上的思路就这样被打断了,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分心的思维习惯,而且会对家长越来越依赖。

2.教给孩子专注的办法。年幼的孩子对于如何专注确实自己无法把握,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你要认真一点,你要专注一点,似乎效果不大。

对于有些孩子,我会要求他们,上课时眼睛要跟着老师走,只有这样,老师的眼睛才能跟你的有所交流,搭建起知识的桥梁。同时,我还要求他们一节课发言三次以上,这样才能保持听课的紧张度和积极性。还有比如雷夫老师在看棒球时,所让他们做的,一边记录一边观赛,带着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去做一件事情,总是能够更加地投入专心。

当然,还有雷夫老师说的——鼓励孩子们去发展个人的行为规范,无论是面对运动观众或是其他的人生领域,都要建立起一个强有力,即便面对社会底层民。

众心态也能站得住脚的行为规范。是啊,周围的环境纷纷挠挠,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内心强大更加地有利。

四.向天生判逆的小孩子解释利他主义。优秀的父母或教师能帮助孩子明白无私带来的伟大奖赏,但是这些回馈未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也许正如雷夫所说,现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人人希望以成为名流而闻名,而不是以完成任何有意义的事而闻名”。所以,“自私以各种形式出现,最常见的是:

人们的要求超出合理范围”。所以要帮助孩子转变自私的个性确实很难,但也许我们一次次的努力也许都在一点点地改变他们。

在前不久学校的艺术节上,有一个酷卖街的活动特别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同学可以把自己的艺术作品进行**,而赚得的钱可以作为善款捐赠给本学区内的一位白血病儿童。孩子们热情高涨,活动还没结束,就蹦蹦跳跳地来告诉我,赚了多少。虽然活动很热闹,但活动的意义更在于这是一次“义卖”活。

动。因此活动以前我就带领学生一起浏览了这位白血病儿的相关信息资料。当我出示一张张**的时候,班级里的静寂无声让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心灵是被震撼的。

可是当我问道,有谁愿意把自己赚得的钱捐给这位姐姐,用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帮助她度过难关,几乎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举起了手。可是我也看到,还有一位同学缩在角落里,虽然不是理直气壮,却也丝毫没有为之所动。

其实这个孩子没有举手我倒没有十分意外,倒不是因为他的家庭环境窘迫,但每一次课间,他都要跑来说别的同学对他如何——他的书不肯借给我看,他跑来跑去撞到我了,书架上的那本书每次都被他借去了但是,要说到他给周围同学带来过什么,那还这真是什么都没有。别人向他借用学习用品,他拒绝了;别人邀请他参加假日小队活动,他拒绝了;开学前的教室打扫,他从来不参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永远都是比较冷漠的那一个。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样呢?

家访的时候,我了解到,他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虽然是个大家庭,但他是家庭唯一的中心。从小他就是说一不二,他要的东西别人连碰也不能碰;家里也从来都顺着他,没有对他提出个这方面的要求,爸爸妈妈甚至认为以后长大慢慢就会好的;而且家庭成员为了让他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还拒绝给他。

关心他人的机会,外婆生病了,也不告诉他,他想要帮妈妈洗碗,妈妈让他去看书做作业现在,孩子就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冷漠自私的样子。

在班干部选举的时候,这个孩子自己竞选的是班长,当然他没有选上,甚至得票非常低。在最后的调剂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他成为组长。小组长官虽然小,管的人也不多,但要真的能把这个小组管好确实也不容易。

要把组里的本子按时收好,对于那几个慢的同学,要能够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催促他,帮助他,还要能够时刻关注小组的加扣星,如果扣星多了,要能够找到问题所在,提醒出问题的同学。刚开始,他做得可真不怎么样,只好不停地提醒他。后来在一次全年级校会当中,我特别推选了一个工作特别认真投入的小组长,在全年级面前表扬了他认真投入的工作态度和为同学服务的热情。

也许这件事情对他有了触动,之后他的小组长工作确实有了起色,有时甚至为了同学的事。

情,放学留下来督促别人做作业。能够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了,我感觉到他的冷漠已经渐渐消散了。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 》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 读后感。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 读后感。学期之初,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 初次拿到这本书,我就被雷夫先生独特的教育方式所折服。本书以带孩子们 一场球赛为线索。通过在一局局球赛中同学们各有不同的表现,隐寓了他们在学习上 生活中需要注意和改正的问题。描...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读后感 一 读了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 这本书后,除了对雷夫老师无尽的崇拜之外,我最大的收获就是 停止抱怨,善待自己和他人,同时要多读书。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明理。书的魅力无法阻挡,书的作用更是神奇无比,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雷夫老师成功的班级管理也是因为他让孩子们不断读书。在第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精选公文范文。迹 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 谢谢。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让我了解了教育的真谛和教育的力量,雷夫 艾斯奎斯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 增 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