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发布 2023-08-21 13:57:36 阅读 5637

用“智慧”和“真情”成就有思想的教师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能润泽我们的生命,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了的事情,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让我感受到他用娓娓道来的话语,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与思想。

肖川教授一直活跃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他对一线教师充满人文关怀和殷切的希望。他本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足迹踏遍全中国,每年听课达100多节。他理解教师,熟悉课堂,关注教学实践。

他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供教师之所需。肖川教授的文章既有随笔的自由挥洒,又有学术著作的深沉与厚重。他用自由的文体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

本书是肖川教授的一部教育随笔,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感受到一种无法拒绝的儒雅的睿智、随意的情怀和真实的趣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突破了传统教育学语言的框架,把教育学的思考深深地植根于丰富、开阔的现代社会生活视野之中,拓展了教育学的问题视野,增强了教育学对现实社会问题、对时代问题深深的、久久的思考。

在他的言语中,始终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生命的敬意和精神的富足。

第一部分是“教育的方向”,阐明了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第二部分是“教育的真义”,肖川教授认为,教育的真义是“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第三部分是“教育的智慧”,主要写了什么是开放的课堂?“建构知识”的意含是什么?“学贵有思”的精髓有哪些?

自主学习的要义是什么?等教育教学中我们没有深思过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教师的解放”,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观察教育,教师的解放,名师不可仿,写作与教学等能够引起每一位教师的共鸣。第五部分是“文明的星空”,谈了学者的品格,我们为何如此平庸,如何培养民族精神,遏制“能者多捞”等。

第六部分是“语言的世界”,主要阐述了写作的意义,学问与人生,为教师而写作等。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说每个人读后都不会忘记,都会在微笑中思索一番。他说:

如果一个教师只会阅读,不去写作,那他(她)就像一头只会吃草而不会产奶的牛。第七部分是“心灵的阳光”,对成功进行诠释,阐述幸福的意蕴,感悟人生等。肖川教授说歌唱是心灵最好的阳光,讲到了历来似乎成功的人中快乐的多为喜欢**的,爱因斯坦如此,傳雷如此难怪很多人都会说:

艺术家就是显得年轻。第八部分是“自由的言说”,作者从一介平民的角度阐述所期盼的未来、大学的真相与真义,片面之辞、说三道四,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正义的,敢于直言的人,有正气的人。第九部分是《书的芳香》,主要写的是读书之乐,课程的改革需要理论导航,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读书、如何写作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我们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我们确实只关注教育教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方向的把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认准教育的方向,不但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我们应该明白: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

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我们还要不断的修炼自己:大量阅读,仔细咀嚼;深入**,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要从繁琐、无聊、单调、平庸的生活中释放自己,让自己的兴趣广泛起来、眼光敏锐起来,内心鲜活起来,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或者更精微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够更加智慧的捕捉、加工生活或教育中的信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在充满人性光辉、人文关怀中变得温暖而幸福。

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课程内容)去培养和怎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倘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缺乏精深的思考,我们的努力将是盲目和低效的,有时甚至可能是负效的。

因为,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血肉丰满的、鲜活的、蕴涵着时代精神的理想的人的形象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成全完整的人的意义深远的工作。

在我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他(她)没有英俊的外表或姣美的容颜,但是他(她)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地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她)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品格;或许他(她)没有机会去干大事,他(她)却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入去做小事;或许他(她) 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才智,或许他(她)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她)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而难以奴役和盘剥。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格的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呢?它会写在你的脸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的表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会使你成为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它会赋予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并不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就看不见丑恶,而是因为它同时会赋予你一颗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心。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她)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有开放的胸襟和怀抱,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弱点,有这样那样的软肋和局限,但是他(她)能正视自我,不文过饰非;他(她)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

让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的人的生活品质。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用良好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书中的文章有些是豪情满怀让人心潮澎湃,有些细腻入微让人回味无穷。他用理性与睿智细腻的话语娓娓道出教育的实质、教学的艺术。以及我们在教书育人中所享有的幸福和快乐。

不知不觉中与他一道感悟了教育的智慧之魅力,领略了教育的真情之美,从而去创造自己教育生涯的佳境。用智慧和真情成就有思想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后感。很喜欢肖川教授的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 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肖川教授在 感悟人生 中所言 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 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后感 通用3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后感1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 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肖川教授在 感悟人生 中所言 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 ...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心得体会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读了肖川的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 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 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