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理论分析。
社会提供个人生存的条件,一是个体的人出生以后,只是具备了先天的生理条件,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一旦真正脱离社会,那他的生活也不是真正人的生活。个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能互相满足其各自的需要。社会是人们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
不论是饮食男女的自然属性的需要还是心理情感、文化娱乐等的精神需要,都只有在同他人交往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满足。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历史提供给他的社会条件,都要受到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从心理学理论看。
这一属性不仅是感恩的重要根据,而且使感恩成为可能。如果说感恩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话,这种思想和行为必须是被人感觉和认识的,感恩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本能的或盲目的行为。黑格尔说:
"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马克思在创造自己新哲学的时候,虽然批判了黑格尔把自我和自我意识看作是脱离人体而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错误,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否认人具有自我意识。在感恩的问题上,人的精神(自我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人需要向自然界感恩,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人只有和自然界和谐相处,才。第。1页。
共。8页。
能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需要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既然感恩是人的本质特征,那么,要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就必须树立感恩的理念,把握感恩的本质:
感恩就是关爱世界,感恩就是回报社会,感恩就是奉献人生。人的精神属性,不仅能够使人们认识到感恩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为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提供了可能。所以,我们就要抓住人的精神这一特点,利用一切手段,对人们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
而这一切,都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感恩"这两个字的结构,都离不开心,都以心做基础。这说明,感恩与否,关键在于心。
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感恩教育**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
以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着力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加强实践。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就必须使感恩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的要求,有目。
第。2页。
共。8页。
的、有计划地对他们施加各种积极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化,因此,感恩教育同样要关注学生道德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敏锐性和易感性,而且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学校中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而获得的,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的情感态度非常敏感,所以,感恩教育须通过多种形式的交往,使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感恩情感得到内化和升华。
二、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得到了重视,取得一定成绩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核心,社会活动为基地的感恩教育体系,形成对家人养育感恩、对老师教诲感恩和将感恩付诸社会实践的理念;二是大学生感恩意识不断增强,合作精神加强,相互扶助,共同学习,促进了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学校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更主要的是促成了科研团队的形成;三是感恩教育活动在各大学广泛开展。通过对周边10所院校随机调查,97%的大学生反映感恩教育在本校经常开展,99%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感恩教育非常必要;四是感恩教育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截止到2023年5月,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文章共有256篇(含期刊、学位**和会议**)。
尽管如此,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理念缺陷,落后环境变化。
包括方向问题和内容问题。现代社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第。3页。
共。8页。
是人际关系、经济环境、思想认识、社会价值取向等等,这些变化要求大学生改变原有的感恩理念和思想方法。但现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总体上依然固守原有的"以教育者为出发点、追求表面和程式化感恩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大学生没有形成新的感恩理念,被动接受感恩教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偏离感恩教育的本质甚至方向性的问题,不能真正掌握感恩的理念、陶冶感恩情操、树立感恩信念和全心投入感恩实践。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关系时很可能带有功利性质和趋向,进一步影响其对人生价值的有效判断和事物判断能力。
二)体系缺陷,忽视与专业课程和科研团队精神的对接。
目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形式上单一而肤浅,大体上仍然是维系那种老师灌输,学生接受,感恩家庭、感恩教育、感恩社会的说教,之后是补充感恩实践活动等方式,看起来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实则这种感恩教育体系严重缺失了其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联接,以及与科研团队精神的链接。造成感恩教育基本有辅导员老师说一套,专业老师教自己的专业,似乎两者毫不相干,学生也是认为感恩就是那些把式,甚至还认为耽误自己的学习。最有的结果是感恩教育与专业学习分道扬镳,各行其道,不能有效地指引学生的理念行为,不但感恩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而且也让学生陷入对感恩教育的错误的、片面的认识。
三)方法缺陷,空泛教育过多,榜样效应明显,实质方法和内容不够。
一是灌输和示范性教育过多,民主化内容太少,教育中往往是以。第。4页。
共。8页。
老师为主体,采用片面示范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观念,没有注意到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感恩教育的主体,在感恩教育上应当是启发式、互动式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二是物化形式明显,精神熏陶缺乏。这其实也是感恩教育致命的问题。表面上看大学感恩教育普遍开展,但成效并不像预料的那样好,感恩的精神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老师过多地物化而不是思想上去加强感恩教育,比如渲染感恩榜样,开展感恩活动,然后予以物质表彰和鼓励,并没有去从身边细节问题、从精神层面进行教育。
结果是学生对感恩的实质缺乏认识,甚至注意力偏向功利,心术不正地去感恩。其实我们在很多细节场合看不到真正的大学生感恩的行为,比如学校田径场乱丢垃圾却没有人制止,更没有人去主动清扫。大学生不珍惜清洁工劳动,任意将食品袋丢弃教室等等。
反而在学校组织的所谓感恩教育活动时却突然涌现出"令人感动的感恩模范"。
三、感恩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一)理念教育任何理论,任何行为都本源于理念,感恩教育也是一样,感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导,也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恩,而不是功利性的和表面性的做文章。这种理念教育是非常复杂、而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但一旦产生效果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不能走形式,应该是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切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素养,让学生知道。
第。5页。
共。8页。
掌握本领、学好专业并服务于社会,做好份内事情,身边事情,帮助他人这就是对家庭、对老师、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没有必要经常开展形式上的感恩活动。
二)专业教育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种教育,看似是一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不然,它应该是一种能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一个重要方面,千万不要把这种教育与纯专业教育两分和割裂。在明确感恩理念的基础上应当考虑把日常的感恩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去。比如专业教学老师可以在专业教学和考核中强调专业学习与感恩关系,强调团队科研精神,强调创新,强调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尊重等等,这些都与人人之间和谐共事,相互尊重和提高有直接关系,也为大学生正确定位自身目标和实现价值提供依据,同时为大学生学好专业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创新和科研能力提供思想基础和条件。
感恩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有机结合就会产生共鸣和相互促进,使感恩意识和行为在无形中深入人心。
三)文化教育。
思想文化、专业文化、素质文化、教育文化应该是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这些文化的重要基础,也体现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比如校园广播、报纸、阅读、班会等)广泛宣传和弘扬感恩事例,引导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感恩在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让感恩意识扎根和体现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也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其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几种子文化的共同作用,贯穿。
第。6页。
共。8页。
于感恩教育,共同构建以感恩为主线和基础的和谐校园文化。
四)实践教育。
感恩实践活动几乎每个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理论上说实践意识和文化教育是一个方面,配之以实践活动时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实际上是多数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既没有加深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也没有起到感恩的实际效果。
因此,在设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时候应当注意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日常活动,从日常小事和细节开始。比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注意在公共场合不要喧哗,造成声音污染,影响他人学习和生活,不乱丢垃圾,要共同营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好专业、尊重老师,避免违规行为,有意识的、主动地帮助后进同学,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相关关心,相互促进,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有益活动,为了专业建设和班级建设出谋划策,营造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第二个层面是积极组织和参加校外的较为集中和大型的感恩活动,比如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祭扫烈士公墓,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高科技展览,学习科技领军和突出专家科研精神等等。
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日常感恩教育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奠定的是感恩的理念,目的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感恩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感恩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以感恩为荣,忘恩为耻辱。这一层面解决问题了,第二个层面就引刃而解,因此第二个层面仅仅是个感恩教育的加强。总之,在设计感恩教育体系时一定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恩理念",二是"日常教育",千万不要流于形式,自欺欺人!
第。7页。
共。8页。
作者:黎红梅。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第。8页。
共。8页。
大学生感恩教育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是 使大学生树立感恩思想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它是在吸取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并借鉴西方有益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点的一种思想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
大学生感恩教育文章
安逸的日子里。冬日里的晚自习无疑对每一个处在高三的学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摧残,可去年的冬天仿佛是在故意磨炼我们这群桀骜不驯的九零后热血少年似的。可能是为了给高三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学校每年都会将进入高三的学生安排子后头的那栋老教学楼里。说老也不算是很老,只是相比前头那幢新建时间不是很长而气宇宏...
再谈大学生感恩教育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 年 月。文章编号。再谈大学生感恩教育。黄伟忠,汪勇,黎玉彪。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成都 摘要概述了感恩的内涵,针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说明了要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重视家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