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2 平时作业 全

发布 2023-05-18 19:20:28 阅读 6103

一、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如……何:把……怎么样。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如何;为什么。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3.何如;怎么样。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4.奈之何;怎么办。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子路从而后)

5.如之何;怎么能。

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6.何以……为;为什么……呢。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7.奈何;怎么能。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8.孰与;表比较。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9.奚以…为;**用得着…呢。

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10.如何;怎么样。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1.不亦…乎;不也是…吗。

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孰与;表选择,**比得上。

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3.无乃……乎;恐怕是……吧。

1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14.孰与;表比较。

15.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与赵兵相距长平)何如;表示比较,比…怎么样。

16.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得无……乎;该不会……吧。

17.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岂…邪;反诘句式,难道…吗”。

18.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18.如……何;表示对某人某事怎样处置,相当于“把……怎么样”。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

曰”前省略主语“(肖)何”。“如”后省略宾语“项王”。

2.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何曰:

“幸甚!”(韩信拜将)“用”后省略宾语“信”。 以(为)”之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韩信)。

3.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韩信逃亡);“闻”后省略宾语“之”(汉王)。

4.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论积贮疏)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粟多而财有余)。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介词“以(为)”后省略宾语“之”(指笑之、誉之)。

6.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柳子厚墓志铭)“令、使”之后均省略兼语“之”(指债主)。

7.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

“令”后省略兼语“之”(柳宗元)。

8.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柳子厚墓志铭)

为”后省略宾浯“之”(柳州百姓)

9.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状)

使”后省略兼语“之”(农夫)。

10.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人教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

以”后省略宾语“之”(大旱的情形)。“且”句省略主语“农”。“无”后省略宾语(粮食)。

11.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黄冈竹楼记)“因”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子城西北隅)。

12.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晋灵公不君)“视之”主语“晋灵公”承前省略。

13.**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所书的话)

14.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邵公谏弭谤) “使”后省略兼语“之” (指巫)。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谤者)。“目”后省略动词谓语。

二、代词。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

2. 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

2.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其,指示代词。奚,疑问代词。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3.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者,辅助性代词。彼,指示代词。恶,疑问代词。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何,疑问代词。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夫、之①②,指示代词。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其,指示代词。

8.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天论)其、然,指示代词。

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胡,疑问代词。

lo.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其,指示代词。

11.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吾、而、汝,人称代词。

1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怖信拜将)者,辅助性代词。

1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者,辅助性代词。

14.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之,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

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夫,是②,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6.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

者也”。(天论)是①②,指示代词。何①②,疑问代词。者,辅助性代词。

17.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期:指示代词,此。

1s.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夫:指示代词,那个。之:指示代词,指獒。

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或。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1.无定代词,有的人。

2.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者侵畔)

无定代词,有的人。

3.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无定代词,有的东西。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句中语气助词,加强否定语气。

(2)莫。1.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输)无定代词,没有谁。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无定代词,没有谁。

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邵公谏弭谤)无定代词,没有谁。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3)所。1.诸将行道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韩信拜将)

辅助性代词,指追的人。

2.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名词,表位置。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辅助性代词,指看见的牛。

(4)所以都是所字结构。

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表原因。

2.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表凭借。

3.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表原因。

4.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自知)表凭借。

(5)之。1.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晋灵公不君)

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之②,指示代词,指母亲。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

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指示代词,复指前置。

3.得中是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 (自知)

之①②,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4.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之①代词,指人牵牛过堂下的情形;之②,动词,到……去。

(6)其。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助词;表委婉的语气。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

秦师)代词;指“郑”。

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助词;表委婉的语气。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指示代词;那。

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

(1)莫。i.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两句中的“莫”都是无定代词,1句中的“莫”指“没有谁”,2句中的“莫”指“没有什么物”。现代汉语的“莫”是否定副词,古今词性不同。

(2)或。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2.—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l、2句中的“或”都是无定代词,有的人。现代汉语的中“或” 是连词,古今词性不同。

(3)是。1.人以自是,反以相非。(察今)

2.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生之所谓“立言”者,是也。(答李翊书)

l、5两句中的“是”是形容词,正确,对(第1句中的“是”是意动用法,认为自己正确);第句中的是指示代词,这。现代汉语中的“是”是动词,表判断。古今词性不同。

三、副词。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

1.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古代汉语 2 平时作业 全

一 习惯句式 成分省略。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 如 何 把 怎么样。2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2 如何 为什么。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梁惠王上 3 何如 怎么样。4 巫妪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

古代汉语 2 平时作业 四

陈白夜。四 介词 连词。一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2 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二 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 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 选择题。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 a 鱼曰戒哀 b 马本牛锦。c 高甘受牧 d 下皿亦疆。a 辟 避 b 睹 覩。c 说 悦 d 度 渡。a 陈 阵 b 知 智。c 赴 讣 d 距 拒。二 填空题。2一书,汇集了唐宋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