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第五期课程简报

发布 2023-05-12 18:09:28 阅读 3002

好课多磨。课程专家王生。

为期五周的国培计划2013网络学习已接近尾声,我们马上就要步入校本研修阶段。校本研修,即立足学校实际,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析教材,研究教材,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教案,同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了观课议课,共同**,反复推敲,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磨课是一节好课产生的过程,但磨课绝对不是单单地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途径,更是学校教师协作体发展的有力平台。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在课例打磨过程中,教师就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及时弥补缺漏;又能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生的知识类型,调整学习任务;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整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制订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方法。

磨课是教师创新的过程。在磨课中,老师们反复不断地推敲教材,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方法更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磨课可以使我们在推敲中产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学更加完美。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每一次的研磨,在经验与理论提升的关键点上,经过专家的点拨,老师们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在磨课中,老师的一个个困惑茅塞顿开,一个个问题豁然开朗。

磨课是教师增长智慧的过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助磨课的过程,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磨课的全程参与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他人的经验。取其一点,变为自我,和自己的教学设计融为一体,增长了自己的教学智慧。

磨课的过程充满了幸福、充满了感激、充满了喜悦。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去浮躁,磨出实效,让磨课成为我们大家一种自觉的意识。在一次次的备课、上课、修改、备课和再上课,再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研究的快乐,享受到了收获的幸福。

磨课作为一种研修的方式,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认识它,切实把磨课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不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

善于从课例研究中学习:注重在比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以吴正宪小学数学团队双师同堂教研活动为例。

吴正宪张秋爽郑庆全。

2023年深秋,吴正宪小学数学团队来到了北京市延庆县,在这里进行了一场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主题研修活动。这次研讨活动从农村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原生态课和教研员引导课之间开展比较,引导一线教师通过比较开展深入的自我反思、同伴研究与集体建构性的学习,帮助教师在比较中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他人,形成新认识,获得新体验,生成新资源。

一个基于农村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比较性的同伴互动研修方案在这里开始蕴酿、形成……

故事从这里开始——

2023年12月14日那个寒冷的早晨,白雪覆盖着整个山峦,窗外是寒冷刺骨的北风,山村的校园却是暖意盎然。这里汇集了北京远郊区县的数百名教师,一场别开生面的基于教师个体教学经验的对比性课堂实践研修活动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第一环节:原汁原味的生态课堂。

张铁道博士曾与我们交流他的心得: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生涯中都会有很多刻骨铭心的故事,一旦把它作为重要的研修资源,就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促进教师群体共同分享同伴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个体的教学专业能力。

我们开始尝试将教师的真实课堂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资源建构作为互动研修的主线。我们把目标锁定在课堂,首先让教师走进自己的课堂——一个没有外界干预的原汁原味的生态课堂。让我们走进延庆县花盆村小学王翠菊老师真实而质朴的课堂,看看这里发生了什么?

8时30分,随着清脆的铃声,我们走进了教室。

没有问题的“轻松”课堂》

授课人:王翠菊(北京市延庆县花盆村小学)

步骤1:创设情境。

教师用课件显示三双筷子分别夹东西的**,引导学生发现“角”。屏幕上随即出示三个角。

老师提问:“比一比,这三个角究竟哪个大?大多少呢?

”有的学生说∠1大,有的说∠2大。有的说“大5度”,还有的说“大1厘米”。这时候已有学生知道“度”的概念了,老师似乎并没有在意。

对“大1厘米”的回答也没有做出反映。

教师继续讲到,“要想知道角的大小就需要测量。同学们都知道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单位,测量角的单位是什么呢?是‘度’。

比较角的大小用‘度’这个单位。那么,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角呢?”有的学生回答用尺子,也有学生回答用量角器。

教师很高兴听到了正确答案,顺口接了一句:“对了,测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今天我们就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

步骤2:认识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量角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你能发现什么?(独立观察,同桌交流汇报。学生活动时间很长,但是收效不大。)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观察量角器上的两圈数字是怎样排列的?排列的顺序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学生把里边的这圈数字叫做内圈刻度,把外面的这圈数字叫做外圈刻度。

请同学们找一个内圈50°,外圈60°所在的位置。并告诉学生不管怎样排列我们都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个小格所对的角就是1°。那么两个小格所对的角是2°,5个小格、10个小格、45个小格呢?

深入观察,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你还发现了什么?和刻度对齐的这些线猜猜叫什么线?内圈零刻度线在哪儿?那么外圈的呢?请你和同桌指一指,说出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

进一步猜想、观察,渗透量角方法。

为什么有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呢?你们来猜一猜。(这个问题真的无法回答,同一个角既可以用外圈刻度测量又可以用内圈刻度测量)我们又该怎样准确读出角的度数呢?

老师把该知道的概念一一告诉给了学生,学生们逐一记忆,学得很轻松,没有什么困难,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步骤3:使用量角器。

合作**量角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量角器的名称,能从量角器上找到角,那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呢?请同学们试着量一量练习纸上的第一个角。

汇报:先说说你量出的角的度数,再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请同学试着用这种量角方法再量一量第二个角,把度数写出来。

教师耐心地教学生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特别强调“点重合,边重合,再读刻度的方法”。可是当出现下面的情况时(如图),学生有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对于内外圈刻度的读法,老师认为这是难点,先后问了两次:

“为什么会有内外两个刻度?猜猜看怎么读?”经过一番讨论,终于有学生回答:

“从左往右量的角读外圈刻度,从右往左量的角读内圈刻度。”

在这样的结论下,紧接着就进入课堂训练——学生们分别度量准备好的几个角,然后相互交流。最后老师总结,重复了板书上写的度量方法,强调“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就出现了两圈刻度来度量”。

步骤4:总结收获。

教师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最后教师总结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角,比如卫星发射进入轨道需要精确的角度,工人叔叔修建的电塔,就连人们盖房子也要有合适的角度,我们现在学的知识就是为了将来打基础的。”一节《角的度量》课到这里就结束了。

纵观本节课,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认识量角器,体会量角方法,合作**量角方法。本节课也不乏新理念的体现,如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引入,课的结束又回归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似乎得到了重视,安排了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非常顺畅,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看似也很好。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疑问和思考:

学生似乎很轻松地学会了角的度量,难道他们就真的没有遇到问题吗?学生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更引起我们深思的:

是否还有比掌握量角技能更重要的? 怎样让学生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呢?

第二环节共同会诊集体备课。

在互动研修中学会重新认识自己。

9时20分集体备课,共同会诊的研修活动开始了。王翠菊老师带着需求、带着渴望、带着困惑谈了自己课后的感受:“这节课我按照原设计上完了,比较顺利地教会学生量角的知识,但是总感觉到好像课堂上还缺了点什么?

可是,我好像也说不清。”

王翠菊老师的课堂实践也引起了在座教师的思考,大家共同会诊,一起反思。

教师1: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量角的技能。学生会量角,就算完成任务了吗?我们该怎样体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呢?

教师2:我认为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经历量角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自测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量角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3:今天学习《角的度量》,所用的单位和以往的度量单位相比,比较特殊。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让学生产生需求,体会量角的价值。

教师4:里圈刻度、外圈刻度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在亲自测量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引发质疑,这样对“到底是30°、还是150°?”的讨论会更加有意义,认识会更加深刻。

教师5:教师要抓住学生错误,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在问题中突破“看里圈还是看外圈度数”的难点。可以重新设计学具,有效突破内外圈读数难点。

教师6:我认为教具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使用量角器时,可以这样加工……

王翠菊眼前一亮一亮的,自言自语地说:“这些问题我怎么就没想到。看来我只顾教量角的方法,忽视了这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讨论在同伴互助中热烈地进行着……

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学会在学习共同体中畅所欲言,彼此分享成员的集体智慧,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师首先就是要重新认识自己,学会反思自己;而共同会诊,集体备课正是要给教师自我觉悟的机会,大家在同伴的互助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偏差,完善自我,提升着自我的专业能力。

第三环节双师同堂。

国培简报第五期

国培即将结束,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历程,由当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得心应手 由当初的迷茫无助到如今豁然开朗。这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学习经历。难忘一段段 中,专家们慈祥的面容,智慧的话语 难忘一句句点评中,专家 辅导老师 学员们的鼓励与支持 难忘一篇篇文章中,鲜明的观点,宝贵的经验 难忘这段不寻常的日子 忙...

2019国培简报第五期

卷首语。超越成就卓越。老子在 道德经 中说,胜人者力,自胜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平庸与优秀的分界点就是能否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每个人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寻求自我 确认自我 改善自我,而这种改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进,吾进也 止,吾止也。一旦不再反思,不再调整,不再改变,人便僵化不动 停滞不前。生...

国培计划简报第五期

国培计划 实施工作。简报。主办 小语班班委会 2013年11月10日 第五期 国培,你让我无怨无悔。国培国培你姓国名培。因为有你我们才在这里相会。教学中想要寻求的答案你都能给。长久地与你对视也不觉得累。在我心中你是何等的美。美得让我如痴如醉。你的魅力远远胜过姑娘的千娇百媚。我要向你献上世间最艳丽的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