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知识整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
2、实验室安全要求。
1.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2. 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
3. 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
4. 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
3、伤害处理: 化学灼伤。
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3%~5%小苏打(碱性)
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
盐:蒸馏水→5%小苏打。
4、实验操作。
1、仪器加热: 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
2、过滤: 原理: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
三靠:小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漏斗尖嘴靠大烧杯壁。
3、气密性检查。
五、药品取用。
1、固体粉末:药匙、纸槽。 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送至管底,块状送在管口即可。
2、液体。倾倒法。
1)瓶塞倒放。
2)标签对手心。
滴加法:滴管竖直悬空。
如没有说明具体用量:(1)液体:1——2ml
2)块状、颗粒状:1——2粒。
3)粉末: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六、实验器材。
1、量筒。无零刻度。
用法、操作。
1)放水平。
2)用倾倒法倒入液体至接近刻度(标签对手心、瓶塞倒放)
3)改用滴加法。
误差分析。读数。
仰视:v偏小俯视:v偏大。
量取:v偏大俯视:v偏小。
七、体验实验操作。
实验一。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结论:酚酞遇碱变红。酸碱中和,酚酞在中性溶液呈无色。
文字表达式: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水。
化学反应式:naoh+hcl→nacl+h2o
实验二。现象:产生蓝色沉淀。沉淀消失,溶液变回蓝色。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氢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
化学反应式:cuso4+naoh→cu(oh)2↓+na2so4
cu(oh)2+h2so4→cuso4+h2o
实验三。现象:固体变为黑褐色,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化学反应式:2kmno4(△→k2mno4+mno2+o2↑
锰酸钾可溶,二氧化锰难溶。
实验四。现象: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文字表达式: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化学反应式:cao+h2o→ca(oh)2
1.3 物质的提纯。
一、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体系(例如:空气、海水)
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的物质体系(例如:蒸馏水、氧气)
身边绝大多数的物质处于混合状态中。
3、纯净物的相对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
二、物质的纯度。
1、定义:混合物中某一成份的含量的高低。
2、公式:纯度=某一成份的质量/总物质的质量ⅹ100%
3、常用化学试剂的纯度: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实验试剂。
三、物质的提纯。
1、分离提纯方法:过滤、蒸发、蒸馏、洗气、结晶、分液等。
2、过滤。3、蒸发。
作用:分离溶剂和不挥发的可溶性固体。
仪器: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要点: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液体过热引起飞溅。
加热至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蒸发皿内液体蒸干。
用坩埚钳拿下蒸发皿并放在石棉网上。
4、蒸馏。作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粗盐提纯。
粗盐成份:食盐等可溶性物质,泥沙等不可溶的物质。
提纯过程。1.4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2、对于任意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二、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和分布。
地壳:氧,硅,铝,铁。
人体:氧,碳,氢,氮,钙。
大气:氮,氧。
宇宙:氢,氦。
有毒:铅,镉,汞。
缺铁性贫血,缺碘甲状腺肿大,缺钙骨殖疏松,缺锌智力低下,缺磷大脑发育不良。
三、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游离态)
2、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态)
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1、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当某物质由原子构直接成时,可以表示该物质。
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金属、稀有气体。
2、化合价。
定义: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指元素)
特点。正价和负价(一般金属元素显正价)
某些元素有多个化合价。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3、原子团: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4、化学式。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意义:物质组成和构成的客观反映。
表示某物质的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一个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这种物质。
4、分子式的读法(中文命名)
基本用语:“化”“合”“正”“亚”“过”“高”
命名方法。第二章浩瀚的大气。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
普利斯特里,舍勒最早发现了氧气。
1、实验:红磷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化学反应式:4p+5o2(点燃→)2p2o5
原理:反应后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分析。若烧杯中的水不倒流:气密性不好。
若烧杯中的水倒流但不足五分之一:红磷量过少/未等到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n278%o221%
稀有气体0.94%
水蒸气、二氧化碳 0.06%
1、稀有气体 he,ne,ar,kr,xe (惰性气体)
性质很稳定,在一般情况下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用途。he代替h2填充气球、飞艇。
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作霓虹灯。
ne通电发红光,用作指示灯。
用作保护气。
2、氮气。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常温下性质较稳定。
用途:保护气(防腐),制硝酸和化肥、医疗冷冻剂(液氮)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1、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
2、空气质量预报指数:可吸入颗粒(飘尘)、so2、氮氧化物。
3、防止大气污染:工业原料脱硫处理。
四、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
特点。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分子在不断运动。
物质的三态变化,实质是分子间隙的变化。
2、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道尔顿——原子论。
特点。原子很小。
原子之间有间隙。
原子在不断运动。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稀有气体。金属:cu、fe、ca 等。
非金属:p、s、si、c
不可以说原子比分子小。
原子构成分子再构成物质,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h2o)
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3、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真实)质量/(c原子的质量的12分之一)
相对分子质量(式量)=各原子相对质量ⅹ原子数量。
无单位。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
2.2 神奇的氧气。
一、人类离不开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微溶于水,熔沸点低(液氧:淡蓝色;固氧:雪花状淡蓝色)
2、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助燃性)
高压氧舱抢救病人。
富氧炼钢。氧炔焰用于焊接、切割金属。
3、臭氧。二、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实验一:氧气与木炭反应。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2、实验二:硫与氧气反应(硫磺:黄色固体粉末)
现象: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化学方程式。
3、实验三:铁丝和氧气反应。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4、实验四:氢气与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注意点。铁丝绕成螺旋状,使热量更集中。
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杆:引燃铁丝。
集气瓶底留少许水:防止灼热的fe3o4直接掉落瓶底导致集气瓶破裂。
纯净的h2会安静地燃烧。
5、氧化反应: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
6、氧化物:物质由2中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含氧化合物。
7、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物质以上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c → d)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a → b+c+d)
三、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降温、加压→)液态空气(升温→)n2先逸出,留下液氧(升温→)氧气。
电解水: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制法。
加热高锰酸钾:化学方程式。
加热氯酸钾。
化学方程式。
催化剂:改变(加快)反应速度,以循环方式参与反应。
特点:选择性、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
实验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铁夹夹在离管口三分之一处。
药品尽可能平铺在管底,增大受热面积。
导管伸入橡皮塞少许,防止药品粉末阻塞导管。
获取kcl:溶解、过滤、蒸发。
获取mno2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对于涉及气体的反应,要将开放体系转换为封闭体系。
操作步骤。1)检验装置气密性。
2)加药品(m氯酸钾:m二氧化锰 = 1:3,此时催化效果最好)
3)搭建装置。
4)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
5)收集氧气:有均匀、迅速的气泡冒出时收集,排水集气法更优(发生装置中的瓶内空气先逸出,氧气为生成物,将空气挤出瓶)
6)移出水槽中的导管:防止气体收缩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
7)熄灭酒精灯。
氧气的检验。
检验这是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验满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气法。向上排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向下排气法: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排水集气法:难溶、微溶的气体。
将集气瓶装满水,用毛玻璃片盖住倒扣在水槽中。
开始的气体不收集(空气),待气体均匀快速冒出,开始收集。
气体溢出集气瓶,说明已经收集满。
3、双氧水制氧气。
分液漏斗的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开始、停止(液封)
气体发生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2.3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一、物质的量(n)
1、定义:用来描述微粒的集合形式的物理量。1mol任何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微粒;这个数被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a
2、符号:n,单位:摩尔mol
二、摩尔质量(m)
1、定义。2、摩尔质量与式量在数值上相等,摩尔质量有单位,式量无单位。
初三化学笔记
初三化学 按现在初课的内容记录 上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题 空气。一 空气的组成。1 实验 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2 空气的成分 按体积算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49 二氧化碳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 基本概念。1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如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初三化学笔记
化合价记忆口诀 一价氯 负 氢钾钠银。二价氧 负 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零价要记全。溶解性记忆口诀。酸都溶。碱中溶四类,钾钠钙和钡。钾钠铵硝溶。氯化物中银不溶。硫酸盐中钡不溶。碳酸盐中多不容,只有钾钠铵可溶。第一课。一 变化。变化 1 化学变化 ...
初三化学期中检测初三化学
2014 2015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初三化学试题。一 选择题。1.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全部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 煤气燃烧水变蒸气b 瓷碗破碎剩饭变馊。c 菜刀生锈水果腐烂d 灯泡发光冰块熔化。2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3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a 过氧化氢 h2o2 b 二氧化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