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人教版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

发布 2023-04-01 11:04:28 阅读 2894

故都的秋。

郁达夫。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章法结构欣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三)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章法结构欣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朗读品味;自主、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背景材料,作者介绍。

二)欣赏角度。

情感基调欣赏。

景物描写欣赏。

章法结构欣赏。

抒情手法欣赏。

作品语言欣赏。

三)专题赏析:章法结构赏析。

1.宏---结构之美赏析。

a.四个小话题,任选一个,结合课文,做出自己的分析与欣赏。

第一,可观察文章的首尾。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对他们的关系进行赏析,第一段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她们之间是不是遥相呼应的?它们各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从主体部分结构的角度来赏析,那就是从第3段到第12段的行文布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三,从画面结构变化的角度来欣赏。大家观察:写院落、写槐树、写蝉声,它们都是一个段一个段进行的,但是到了写雨时,在画面的结构上,在画面的文面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需要同学们观察得出来。

第四,从特别笔法的运用上来欣赏,那就是遥相呼应的、对称式的宕开一笔。本来,第一段开始写故都之秋了,就应该继续往下写,描述秋味,但是大家注意到第二段没有,写道江南去了,本来文章收束时应该仍然扣住清静悲凉来写,但是第三段又回到了难过的秋天,第13段和第2段对应的及其漂亮。

b.学生展示自己的赏析内容,教师点评。

c.教师总结。

从文章首尾安排的角度来欣赏。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前者详而后者略,但照应得非常恰切;前者运用了比较和渲染的手法进行抒情,后者运用了夸张式假设的方式抒情;开头铺设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结尾抒发了浓烈的情感。

从主体部分结构的角度来欣赏。

主体部分从记叙、议论两个角度表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秋院、秋槐、秋雨、枣树,逐一描绘故都风物。议论部分继续赞颂自然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从画面节奏变化的角度来欣赏。

写了清晨的秋意、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之后,作者开始了“节奏”的变化,一是从文面上将整段的写作调整到“散”段的写作,一是内容上由对“物”的描述调整到对人的描述,然后再回到对“果树”的“整段”的描述。这种节奏的变化进行的非常自然,细细欣赏,美味无穷。

从特别笔法运用的角度来欣赏。

第2段宕开一笔,写:在南方,想北方。

第13段宕开一笔,写:在北方,想南方。

遥相呼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

2.微---精美的语言赏析。

a.写院落。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俯”与“仰”的层次。前一层“仰”,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后一层“俯”,从视觉的角度,写“细数”树叶底下的日光,写“静对”破壁腰中的花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一句,由景及情,因景抒情,表现出作者心中的“秋意”。

b.写槐花。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四)总结。五)作业:赏析秋雨描写的妙处,欣赏到它的层次并分析它是怎样表现出悲凉意境的。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窦娥冤。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 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教学重点 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杂剧的语言。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2 关于元杂剧 二 研读课文。1 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2试卷

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命题人 贾双喜审题人 潘伟军 2008 1 19 说明 本试卷分为 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 卷为试题卷,第 卷为答题卷。请将各题的答案写在第 卷相应的位置上。第 卷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第 卷相应...

高一年级必修2综合检测题目

读 甲 乙 丙 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 回答1 2题。图乙百分号改为是千分号 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甲 乙 丙 丁 b 甲 丙 乙 丁 c 丁 丙 乙 甲 d 丁 乙 丙 甲。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 低 高 低 型 b 乙地一定位于发展中国家。c 丙地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