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案例

发布 2023-03-27 01:28:28 阅读 1203

巧妙引导孩子理解词语。

在小学教材中,插图是课文的辅助表现形式,是儿童的阅读语言,阅读图画符。

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取向。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想象,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感受,带来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

思维的。”直观的、形象的、五彩缤纷的图画正是启发孩子思维的有效工具,对儿童读懂课文、深入文本、启发思维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我在上这一课时。

并没有着急地进入课文的语言文字,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从图画中获取。

感性信息,知道秋姑娘给谁写了信,然后再进一步想象会写些什么。这又训练。

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尤其在最后,在原有图画的基础上,对图画进行补白。

让原图上没有的事物在儿童丰富的想象中跃然纸上。

东方明珠》到了夜晚,我们来到黄浦江边,再来看这座塔,他又是什么样子呢?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指名练习说话)▲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谁来把书上描写东方明珠塔夜景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齐读,指名读。

看图,东方明珠塔上的灯光有那些颜色?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五颜六色)

这些灯光不仅颜色多,而且闪着亮光,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五光十色)

齐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出感情,教师可灵活指导)▲讨论:夜晚,你觉得东方明珠塔怎样呢?▲师述:灯光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好看”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美丽)板书:美丽▲听老师朗读这句话,学生边听边想象。学生仿读。我们小朋友想把美丽的的东方明珠塔永远留在心中吗?齐背。

反思】关于词语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从教学一开始,词就成为儿童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儿童借助观察、借助生动的直观、借助词而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也许是最宽大的步伐。

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的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己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这时,在你的眼前,就会产生许多关于周围自然界、关于自然美的令人惊异的精细而鲜明的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对于“五光十色”这个词语的教学,我就借助于教学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在这种直观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就把它和五颜六色区别开来。

巧妙引导孩子理解词语——《东方明珠》案例赏析(教学实录)作者:张海霞。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重点是会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可听了李青老师的《东方明珠》一课后,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水到渠成,巧妙的引导孩子理解词语的精湛技艺。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东方明珠吗?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夜晚的东方明珠。

生:老师,我知道夜晚的东方明珠更美!师:

你是怎么知道?生:我跟爸爸去过上海,亲眼看见过东方明珠电视塔。

晚上塔上的灯全亮了,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

生:我看过东方明珠的**,图上东方明珠的灯光有许多颜色。生:

我从电视上看到过东方明珠的镜头,那上面的灯光非常美!师:那么我们能不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东方明珠夜晚的美丽?

请小朋友们读屏幕上的句子。

生:自由读屏幕上的句子。

生:我从“五光十色”了解到夜晚的东方明珠非常美丽。师(大加表扬):

你可真善于读书。都有哪些颜色?我们的同学们个个都是出色的小画家,绘画的高手,调色的能手,想想看他们可能都有哪些颜色?

生:有红、黄、蓝、绿……这几种颜色。师:

光有这几种单调的颜色吗?

生:不是。有红色的,有绿色的,有黄色的,还有许多根本就叫不出名字,都发着光,几天也说不完。

师:听到他的发言了吗?真是太棒了。

这么多的颜色,而且闪着光,发着亮,这就我们课本上所用的一个词“五光十色。”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夜晚东方明珠的。

美景。(出示画面)

师:看,这就是五光十色的夜晚时的东方明珠。

评析:对于课文中的出现的重点词语,如何引导学生恰到好处的理解,***的这节课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并没有枯燥无味、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巧妙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边说边想象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五光十色”这个词语。

***这一恰到好处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适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乐中学,学中得。

江南》教学难点:理解“荷叶何田田”的意思。

四、读懂课文,入境悟情。

一)学习第一句。

师:每到莲子成熟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去一一采莲了。人们撑着小船去采莲的时候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

我们小朋友读读课文就明白了。下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大声地读……

师:谁愿意读?(指明读,学生评)

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采莲的人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莲花、莲叶、莲蓬。

师:你们喜欢莲叶吗?说说你们喜欢它的理由。

生:莲叶碧绿碧绿,非常漂亮,所以我喜欢它。

生:莲叶一片挨着一片,很多、很绿,所以我喜欢它。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夸夸莲叶。

生:莲叶真美呀!

生:莲叶真多呀!

那古时候的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又绿又亮的莲叶,心里非常的喜欢,就不由地称赞到——生:(齐读:莲叶何田田!)

在**上出示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谁来夸夸这美丽鲜亮的莲叶?(学生读第一句)

师:你们想听老师读吗?(老师有感情地读第一句)

师:小评委们,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徐老师读得很美!

师:谢谢!生:我觉得老师读“莲叶何田田”的时候,好象读慢了。

师:谢谢你给我提的意见。你是怎样理解的,你就怎样读,好吗?我相信你会读得比我更好!(小朋友自由读)(男、女生赛读)

评:教学第一句时,我没有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句意而是先让学生**水中那层层叠叠、碧绿碧绿的菏叶,引导学生说出莲叶是多么的茂盛鲜亮,非常可爱,这就是“莲叶何田田”的意思,继而通过多种读评的形式,让学生读出对莲叶的赞美喜爱之情。这样,诗句的意思不讲就自明白了)

巧妙借助图画理解字词——《江南》一课片断分析。

江南》一课片断分析执教人:姚多群师:江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一个大诗人来到江南把江南美丽的风光写下一首古诗,赞美江南。

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听了老师读后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江南很美。

师:大家能不能自由读一读,读时要读准字音,把不懂字词画下来,告诉大家。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生:“鱼戏”是什么意思?

师:只要仔细地观察书中的图画,看看小鱼都在干什么,相信你自己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鱼戏是小鱼在做游戏生:是小鱼在水中做游戏。生:“田田”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露出了为难的情绪)

师:那么大家再读读第2行诗句,想想“田田”这个词语是写什么的?生:写荷叶的!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发现了!那么大家在看看图中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生:一片挨着一片,很茂盛!

生:数量很多,绿油油的一片,真美丽!师:

说的好!这就是“田田“的意思!!看来图画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生:“间”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说说“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小鱼做游戏,在荷叶间做游戏。师:

请看黑板图画看小鱼在哪做什么?(师指着黑板已画好的图画让学生从图画中理解“鱼戏”、“间”。)鱼戏就是小鱼在做游戏;间就是这片荷叶与那片荷叶之间的缝隙空隙。

鱼戏荷叶间就是小鱼在荷叶之间来回自由自在地嬉戏追逐。

片断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向来都比较精炼,有些词语确实比较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等词语,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于是在理解词语这一环节上,教师巧妙地借助了图画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展现在图画上面了,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这比只用单一的讲解只从字面上理解字词意思学生易于接受得多,在这里教师巧妙的设计图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理念下的词语教学。

从新课标对各年段词语教学提出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词语教学有四个基本任务: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意思,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揣摩词语的运用规律,辨别词语的感**彩。教学中怎样才能科学有序地完成这些任务,使学生得到应有发展呢?

一、利用事物,在看中感知词语大意。

词语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念化反映的书面结果。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词语时,如何巧妙地使用**、实物或演示、表演,让学生观察具体事物,认识相应词语,将词语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在联系中建立起对应关系,直觉化地感知词语的基本意思。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借用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在描述小鱼、老牛、燕子三种动物尾巴运动状态时,分别用了“摇、甩、摆”三个意思相近的动词,这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想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还是比较困难。教学时,如果先用多**将三种动物尾巴的运动状态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三种动作的运动方式,然后再结合读课文,体会三个词语的区别,最后自己做动作深化对词语的认识,那么学生对三个不同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就会自如快捷,充满情趣。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江南》教学实录案例(省交流课)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246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江南》教学实录案例(省交流课)

师:采莲姑娘的小舟在荷叶丛中穿梭,她的歌声荷塘上空飘荡,看把谁引来啦?

投影荷塘鱼戏图)

生:把鱼儿引来了。

师:鱼儿在做什么呢?

生: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

师:小鱼怎么游的呢?

生:一会游到东,一会游到西,一会游到南,一会游到北。

师:诗中哪一句的意思是说鱼儿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呢?

生:鱼戏莲叶间。

师:这儿为什么用“戏”,不用“游”呢?

生:戏是做游戏。

生:戏是玩耍。

师:那鱼儿会做些什么?玩些什么游戏?

生:捉迷藏。

生:捉小鱼小虾吃。

生:去散步。

生:跑步比赛。

生:你追我,我追你。

师:小朋友真有想象力!让我们当一回鱼儿,到荷塘中去玩一玩吧!

全体学生站起来,和老师互动,跟随老师做起鱼儿摆动尾巴的动作)

师:小鱼儿,快游到东边来,捉小虾吃咯!(跟随老师游向东)

师::快,跟我钻到西边去,去听青蛙唱歌。(跟随老师游向西)

师:鱼儿们,我们到南边去散步,去看蝴蝶跳舞。(跟随老师游向南)

师:鱼儿们,快追我啊,到北边来找我!(跟随老师游向北)

师:鱼儿们,你们玩得怎样?

生:玩得很开心。

生:玩得舒服。

生:玩得很快乐。

师:大家玩得真是快乐、舒服、自在啊!我们就来快乐地读一读第2个长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但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作用的人。学生接受教师的教,都要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讲,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办法。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进行角色内化。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语言文字,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吴文华)

二、巧妙讲解,渗透诗意。

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

”“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

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

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一年级语文案例

一年级语文 在家里 案例分析。在家里 是人教版第一册识字1第3课的内容。本课有一幅画,一组有关家庭陈设和用品的词语和一篇课文。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案例描述 师 今天上课前,赵老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1 两棵小树10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

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部编版 青蛙写诗 教学案例。案例背景 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 青蛙写诗 的教学中,我以鲜明的图画 生动的诗歌 直观形象的课件为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小蝌蚪 水泡泡 一串水珠帮助...

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部编版 青蛙写诗 教学案例。案例背景 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了。并且,低年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氛围,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同时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健康地成长。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 青蛙写诗 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