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4秋词 其一 》教案 1

发布 2023-03-15 09:26:28 阅读 4578

《秋词(其一)》《登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体验“景语”和“情语”,积累欣赏经验。

体会诗人对秋的情感。

教师个性案。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1.掌握刘禹锡、杜甫的简要文学常识。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3.背诵默写全诗。

集体备课案。

第一课时:《秋词(其一)》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让我们再次领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

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作为太子宾客被派往洛阳,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共创《忆江南》词牌。

三、初读古诗。

1.听读古诗朗读录音:注意节奏、语气。2.教师范读古诗,说出整体感受。五言绝句,颂秋。

3.学生自读古诗。

四、诗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第二课时:《登高》

一、导入新课。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有一位唐。

朝的老人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本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这位老人在此情此景下的感悟——《登高》。

(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杜甫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三、诗文分析。

问题1:学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问题2: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问题3: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问题4: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

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问题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问题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总结: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四、译诗。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

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4秋词 其一 》教案 2

秋词 完成 语文助学 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 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诗词的韵味,思索诗词哲理。欣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诗词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理解诗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读懂诗词,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词美的意境。3 ...

2019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阅读并划出重点。1 观沧海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

人教版部编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 含答案

期中测试。一 积累与运用 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尴尬 g n b.憔悴 cu c.着落 zhu d.祷告 d o 攲斜 j 菡萏 d n 分歧 q 并蒂 t 黄晕 y n 狼狈 b i 粗糙 c o 应和 y ng 粗犷 gu ng 干涩 s 匿笑 n 霎时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