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检测试卷

发布 2023-03-13 05:56:28 阅读 4440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得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16分)

1、选出下列成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2分)

a、司空见贯引人入胜心有余季熟能生巧。

b、五颜六色兴致勃勃无穷无尽了了可数。

c、干净利落孔武有力棱角分明窸窸窣窣。

d、天造地设涛涛不竭力倦神皮笑容可掬。

2、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老师的帮助,我很快刻服了学习上的困难。

b、他很顽强,不肯接受同学们的正确意见。

c、有了决心,任何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3、用“天空、路标、鲜花”三个词语,围绕某一个中心,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三个词语的顺序可以颠倒。(2分)

4、用所学的文言诗词语句填空(10分,每空1分)

1)、子曰何有于我哉?”

2)、今日听君歌一曲。

3)、《三峡》中引用渔者的歌是。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点明时令的诗句是。

5)、《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诗句是。

6)、写出一个带有“月”字的诗句。

7)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二、语文综合运用(8分)

1、读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shěn,嘲笑)未休,不废江河万古流。”

问题:这首诗的首句交代了四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历史上把他们称作什么?(3分)

2、下面两幅对联,任选一副加以评析(2分)

1)、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2分)、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3、一位同学给自己“画像”:“突出优点——知过必改;明显的缺点——粗枝大叶;待人接物——与人为善;理想——品学兼优。”请你也用成语给自己“画像”,让大家对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任选三项作答,不得照搬上面那位同学使用过的成语)(3分)

突出的优点。

明显的缺点。

待人接物。理想:

三、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a、(14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金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三峡》选自作者是北魏时期的。

2分)2、用“/”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作者在描写三峡山、水的时候,采用了描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并分别举一例说明。(4分)

4、在选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对同义词、两对反义词,把它们找出来(3分)

1)同义词:( 和( )2)、反义词:( 与。

与( )5、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这三段文字,作者先写后写概括地描述了三峡的风光。(2分)

b、(5分)

北人生而不知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吃)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选出加点字不准确的一项( )1分)

a、并壳入口(一起) b、或曰(或者) c、欲以清热(想要)

2、选出对句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2分)

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有个北方人,生来就没有见过菱角)

b、其人自护所短(那个人自己保护着自己缺少的东西)

c、我非不知(我不是不知道《吃菱角要去壳》)

d、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3、读完以上这则笑话,你有什么感想?(3分)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a(11分雨荷。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①)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有这样一(②)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即倾泼血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和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③)简单的雨荷可给出多少形象之外的善美!

一(④)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2分)

惊愕痴迷。2、选出文中“( 里依次应填入的词( )2分)

a、①笔②株③片④朵 b、①片②笔③株④朵。

c、①朵②株③笔④片 d、①株②朵③片④笔。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其作用是什么?(3分)

4、“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绿”指什么?(2分)

5、找出本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2分)

b、(16分) 第十一位。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老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了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最后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她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③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前十次那样带着国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④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老师舍泪走到村外,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涵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

那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停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三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县教育局送往北京**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

临走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

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规定,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上时,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本文体裁上属于什么?是以第几人称来叙述的?(2分)

2、写出女大学生离开小学校这件事的直接原因和最终结果。(3分)

3、文中两次写到孩子们背诵白居易的诗句,这两次背诵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4、文中所写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这条规定什么?(2分)

5、段④孩子们齐跪的一幕,可谓撼人心魄,催人泪下。请你发挥想象,在画线句基础上,将这一场面描写得更具体。(50字左右)(5分)

四、作文(任选一题完成)(50分)

1、如果给你一个等式“x+y=z”,你会想到什么?请不要说这只是一个数学等式,也不要仅仅理解为“汗水+毅力=成功”请你展开联想的翅膀,让它自由地飞翔,以“由x+y=z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左右的文章。

2、给下面的寓言故事添上合情合理的情节,字数不少于,文章题目自拟。

花果山的猴子吃了孙悟空偷来的仙果仙酒,个个益寿延年。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现在猴子们发愁了:猴子一年比一年多,果子越来越不够吃了。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1 知识积累与运用 1 5题,共24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 是春光,就应在春天zhan fang 即使是昙花一现,也可以给人们留下难忘的shun jian 是夏花,就应在烈日下吐出芬芳,即使娇阳似火?也涌阻止你为大地带来的一片生机子 是秋叶,就在秋风中挥洒自己的鲜艳,即使枯萎飘零,也...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0分 一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选择符合题意的一项,把序号填入括号中。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潜行 qi n 晕倒 y n 震撼 h n b 篡夺 chu n 静谧 m 劫掠 l e c 勋章 x n 分歧 q 造诣 y d 沟壑 h...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因民中学2010年度秋季学期期中检测试卷。七年级数学 上册人教新课标 班级姓名得分。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三个大题,27个小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 充分思考 细心解答,书写要清晰美观 3 答题前,请同学们把班级 姓名填写好。一 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24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