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复习答案

发布 2023-03-06 15:50:28 阅读 8162

1《山中杂诗》)练习资料答案。

1. 默写:

1)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1分)

2)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2分)

2)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分)

3)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2分)

4)六朝山水诗在大谢、小谢手中时,大多还是繁缛之作,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曾只用短短四句诗,已经很有唐人五绝的风味。就境界而言,写出了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请写出这首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分)

4.“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5.“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6.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7.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8.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9.“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竹中窥落日”,竹林森繄而且交杂在一起,所以隔着竹子看落日难免只能从缝隙中看到一点,所以就是“窥”了,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这样就使诗意更加真实,而且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而且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2《竹里馆》资料答案。

1.默写: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1分)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2分)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分)

3.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啸。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或: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峨眉山月歌》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1)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嵋山月半轮秋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 。 2分)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2分)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向:到。发:出发。下:顺流而下。

4.“半轮秋”“ 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

5.《峨眉山月歌》作者是唐朝 (朝代)的李白 (姓名)。(1分)

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思友1分,思乡1分。

4《春夜洛城闻笛》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1)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

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散入:随着。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闻:听;听见。

4.“折柳”和“故园”分别是什么意思?

折柳:指《折杨柳》典调,曲中表达了送别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5.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6.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

7.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请圈出句中物象)(4分)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8.“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9.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0..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分)

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1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分)

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对即可两题是紧密相联的,学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

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14.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

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2)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1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②我同意关键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

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16.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答案

一 1 刚强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2 理解 感激 敬重 抱愧。3 反映了父亲不想让儿子担心自己,又恐怕自己的行为给儿子带来负面影响的矛盾心理。表现出父亲的无私和宽容。4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我突然发现父亲的 比原先白了,...

七年级课外古诗总复习试题 上册 含答案

1 龟虽寿 1 开头以神龟 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2 作者慷慨高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3 诗的结尾四句是 议论 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 过故人庄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选一角度 如表达手法 语言运用 赏析。2 待到重阳...

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之答案

一 一诺千金。1 1 北京的姐姐为山村的孩子们承诺并寄书籍 2 一句小小的诺言会有千金的价值 每小题2分,计4分。意符即可 2 不能。这段文字之所以交代 我 行路的困难,是为下文写山村的闭塞贫穷 孩子们渴望知识及孩子们在山路上背书籍的艰难等作铺垫的。3分。意符即可 3 为贫穷山村的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