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名师导学案

发布 2023-03-05 05:04:28 阅读 7310

___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8章人体的营养。

第1节人类的食物。

名师指津。1.通过学习本课,同学们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有的孩子喝了劣质奶粉变成了大头娃娃,并且智力低下,这是怎么回事?

同学中有的人正在**,这有何坏处?同学们应养成怎样的饮食习惯,才有利于身体健康?有的同学经常牙龈出血,这是怎么回事?

应如何**?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

2.在学习中要注意图、表等的应用,本节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维生素的种类”等图表,综合概括了部分重要内容,通过借助图表有利于比较记忆。

3.在本节的**活动中,一定要大胆、自信,既要积极地参与,又要与本组的同伴虚心合作;既要科学地设计**步骤,又要明确这样做的理由;既要做好**活动记录,又要善于总结结论。

难点分析。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都有哪些?分别起什么作用?

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机物(无机物:

指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以及所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或加热时不能燃烧的物质),包括水和无机盐。另一类是有机物(有机物: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以外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无机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钙和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脂肪可以储存能量,同时也是供能的重要物质,另外对于维持体温的恒定也有重要作用;维生素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含量有何不同?

分析:糖类在谷类食物中含量比较多;钙的**主要是奶制品、深绿叶蔬菜和豆类等食物;铁在瘦肉、鱼、奶类、蛋、豆等食物中含量比较多;蛋白质在瘦肉、鱼、奶、蛋、豆类、谷类等食物中含量比较多;脂肪在肉类、花生、芝麻等食物中含量比较多。

3.蛋白质、维生素c的检测原理和现象有何不同?

分析:蛋白质的检测:利用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紫色反应可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甲试管加蛋清稀释液,乙试管加清水,其中乙试管在这里起对照作用,然后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双缩脲试剂。

实验现象:甲试管颜色由无色变为紫色,乙试管颜色前后几乎没有变化。与甲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可进一步说明甲试管中颜色的改变不是由水引起的。

甲试管中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而乙试管中的清水则不能与该试剂反应。

维生素c的检测:利用维生素c可使蓝紫色的吲哚酚的颜色褪去的原理可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甲试管加维生素c,乙试管加清水,其中乙试管在这里起对照作用,然后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吲哚酚试剂。

实验现象:蓝紫色的吲哚酚试剂滴入甲试管后,蓝紫色立即褪去;蓝紫色的吲哚酚试剂滴入乙试管后,蓝紫色不褪去,溶液呈蓝色。因为甲试管的维生素c可使吲哚酚褪色,而乙试管中的清水则不能使吲哚酚褪色。

4.**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应该包括哪几个过程?

分析:此实验是一个全程**实验,主要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提出**的问题。例如:小麦种子中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淀粉、脂肪吗?

②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例如:假设小麦种子中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淀粉、脂肪。

③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要考虑使用的材料、器材、物品及实验处理的方法、实验的步骤等。

④按照实验的设计完成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⑤对实验的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

⑥得出实验的结论,并与假设作比较,如果与假设一致,就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反之假设不能成立,需重新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

例题精讲。例1根据蛋白质对人体所起的生理作用,你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下列哪一阶段要摄入较多的蛋白质( )

a.儿童、青少年时期。

b.成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分析:蛋白质是构**体细胞的基本物质,除了水以外,在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约占50%左右。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这时体内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新细胞,因此需要更多的蛋白质。

答案:a例2下列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哪一种可用碘液来鉴定()

a.无机盐。

b.蛋白质。

c.淀粉。d.脂肪。

分析:鉴定食物中不同的营养成分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鉴定水可用加热的方法,看是否有水汽产生来判断;鉴定无机盐可用燃烧的方法,看燃烧后剩下灰分的量来判断;鉴定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鉴定维生素c可用吲哚酚试剂来检验;鉴定脂肪可用压挤的方法,看是否在纸张上留下油斑来判断;鉴定淀粉可用滴入碘液的方法,看是否有蓝色出现来判断。

答案:c思路延伸:掌握不同营养成分常用的鉴定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运用,是本节内容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的;要牢记鉴定淀粉可用滴入碘液(或碘酒)的方法,看是否有蓝色出现来判断。

例3 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可选用下列哪一种试剂( )

a.葡萄糖水。

b.淀粉溶液。

c.清水。d.吲哚酚试剂。

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不同,鉴定的方法也就不同。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用带颜色的氧化剂就可鉴定。例如:用吲哚酚试剂或高锰酸钾溶液都可以,都有颜色褪去的现象。

答案:d__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名师指津。1.在学习中应注意时时多观察、多分析,特别是做一些**活动。例如:

为什么小肠内有这么多皱襞,而大肠内却没有呢?小肠内壁上有如此多的小肠绒毛,到底起何作用?为什么患有肝炎或胆结石的病人不能吃油腻的食物?

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在学习中要注意利用图来帮助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分析消化管示意图,可以了解消化管各器官的先后顺序;分析胃和小肠壁示意图,可以帮助了解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关系。

3.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好**活动方案,在**过程中,要大胆操作,仔细观察,并多思考其中的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难点讲解。1.如何**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分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一个全程**的实验。**性实验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本实验的问题**于生活的经验。

问题: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细细咀嚼为什么会变甜?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在没有得到证实之前就是假设。也就是先要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作出假设。假设的提出只能针对既定的问题,而且要合理,不能漫无边际。

本实验的假设可以是:

假设: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变甜是因为口腔里唾液的消化作用。

提出假设后,为了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就要设计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实验设计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单一因素对照实验。

也就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我们要考查的某个因素不同,其他条件都要保证相同。

实验设计:提前收集唾液,制备好淀粉糊备用。

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为甲、乙。各加入2 ml的淀粉糊,再向甲试管加2 ml的唾液,向乙试管内加2 ml的清水与甲试管形成对照。然后把两支试管放入温水中进行热水浴,最后分别向两支试管加入两滴碘液。

实验开始之前,要先设计一个**用于记录实验的结果,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的结果要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推导出实验的结论。如果实验的结论支持假设,就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对问题的解释是合理的或是科学的。如果实验的结论不支持假设,就要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

2.食物在消化道内是如何被消化的呢?

分析:口腔能对淀粉进行初步的消化,把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食物在口腔内形成食团,经咽进入食道,靠食道肌肉的蠕动,将食团输送到胃内。胃内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胃的蠕动将食物形成粥状的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蠕动被推入小肠。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食物中的淀粉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

分析:小肠全长5~7 m,内壁有许多皱襞和大量的小肠绒毛,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30倍。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

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 m长的圆柱体面积大600倍。最终,小肠的表面积为200 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表面积越大,则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大。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由血液运输送至全身,而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4.食物在消化道中是如何被吸收的?

分析: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黏膜仅可吸收酒精、少量的水和无机盐,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在小肠内除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被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余的各种营养成分都被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故食物养分几乎全被小肠吸收。在小肠内未消化、吸收的物质,经小肠蠕动送入大肠。

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最后剩余的水分、食物残渣,经发酵后,再加上肠壁黏膜分泌的黏液和一些肠道细菌,即混合为粪便。当粪便积累到一定量,就会引起较强的大肠蠕动,而将粪便推向直肠,产生便意。

例题精讲。例1下列营养物质中,不需经过消化就能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的一组是( )

a.蛋白质和无机盐。

b.维生素和无机盐。

c.糖类和水。

d.脂肪和维生素。

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糖类、脂肪、维生素。

水可以直接被吸收,食物中的无机物一般都是能溶于水的无机盐类,也能直接被吸收。有机物中的维生素也是能溶于水的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也能直接吸收。只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糖类、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水解成小分子、易溶于水的物质才能吸收。

答案:b思路延伸:一般认为无机物可不经过消化而直接被消化道吸收,有机物需要经过消化,变成小分子、易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吸收,但维生素除外。

例2我们在吃馒头或米饭时,如果仔细咀嚼会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

a.水。b.无机盐。

c.淀粉酶。

d.糖。分析:馒头或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一种多糖,没有甜味。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是可溶解在水中的糖,而且有甜味。

答案:c思路延伸: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每一步的反应都是在酶的作用下来完成的,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也不例外;没有酶的作用,大分子的有机物就不能在常温、常压下,在人体内变成小分子、易溶于水的物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导学案

大英县天保初级中学校导学案。七年级生物 上 主备人陈伟审核班级小组姓名 第1章生命的世界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学习目标 1 记住生物圈的范围,知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 理解并熟记生态系统的概念 3 熟记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含义 4 学会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举例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至少4个...

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终试卷

总分 100分 一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选项填在 中,每题2分,共50分 1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 反应。a紫色 b深蓝色。c褪色 d不变色。2 分泌胆汁的器官是 a胃腺 b肠腺 c胰腺 d肝脏。3 蛋白质最终分解为 a葡萄糖 b氨基酸 c甘油 d脂肪酸。4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学会收集 整理 积累 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学习用列表法比较 概括 总结知识的方法。2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关注 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