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

发布 2023-02-25 11:14:28 阅读 3314

期中测试题。

时量:12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瞬间(shùn) 嶙峋(lín) b.眩目(xuán) 啜泣(chuò)

c.小憩(xī) 擎天(jìng) d. 濯洗(zuó) 猝然(cù)

2.下列无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a.头晕目眩小心冀冀昂然挺立。

b.肃然起敬蜂围蝶陈仙露琼浆。

c.盘虬卧龙庞然大物玲珑剔透。

d.坚韧不拨问心无愧专心致至。

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忍俊不禁(禁受) 明察秋毫(细毛)

b.具体而微(微小) 获益匪浅(不)

c.见贤思齐(相同) 任重道远(道路)

d.温故知新(知识) 花枝招展(迎风摆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晚会以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的耳边。

b.我们要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c.在学校这条道路上,是一条非常陡的坡。

d.我读了这篇文章很感到激动。

5.下列默写与原文无误的一句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崖。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b.白居易,字乐天,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d.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童趣》选自《浮生六记》。

二、综合题(38分)

一)(14分,每题2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a的,b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7.文中“a、b、c”处应填的词语a___b___c___

8.这两段文字第一段写___第二段写___

9.“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这些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是。

a.写了草,然后写人,才能构成一幅画面。

b.说明人们在春到来时心情非常欢快。

c.因为作者看到草地上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d.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

10.在“草软绵绵的”之前还写了“风轻悄悄的”,这样写的意思是。

11.“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用的写作方法是。

a.象征 b.想像 c.拟人 d.夸张。

12.写蜜蜂、蝴蝶是为了___写蜜蜂用了一个“闹”字,其好处是。

13.文章中用了许多儿化了的词,如“桃儿”“杂样儿”等等,拼写“桃儿”应写成。

二)(10分,每题2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4.这段文字,围绕一个“妙”字,形象地描绘了雪后的山景。这段景物的描写顺序,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山上到山尖、花衣、落日,把雪后山景给展现出来了。

b.由山顶、山坡、山腰,把山的秀气展现出来了。

c.由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顺序,把雪的光、色、态都展现出来了。

15.你对文中“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回答。

答。16.用“ ”标出文中描写雪的情态的语句。

17.在原文中用“‖”划分层次。

18.下边这句话中加粗的词,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答。三)(6分)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9.对这首词中加粗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别枝:树枝。

b.听取:听到,取得。

c.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木就是社林。

d.见:通“现”,出现的意思。

20.关于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正确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c.这首词描绘了农村夏夜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欢快的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d.《西江月》写于淳熙八年(1181),当时辛弃疾被**罢官,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这首词是写夜经黄沙岭的见闻。“西江月”是这首词的题目。

四)(8分)

晏元献公①为童生②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

“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通“宴”)饮。

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帐帷、帐幕)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③,忽自宫中批除(任命)晏殊。

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曰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只,仅)以贫,无可为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①晏元献公:晏殊,北宋人。②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参加秀才考试资格的考生。③东宫官:太子府的**。

2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便令公就试就:参加。

b.乞别命题别:另外的。

c.唯殊杜门杜:关闭。

d.上面谕除授之意授:接受。

2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译。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译。24.本文记叙了有关晏殊的三件事,请选用文中的词语对这三件事的内容加以概括。(每件事的概括不得超过6个字)(2分)

三、作文(50分)

根据下面的材料作文。

曾有一位老师问小学生:“雪融化后变成什么?”一个小男孩抢先回答:

“雪融化后变成水。”另一个小男孩想了想说:“雪融化后变成土。

”有个调皮的小女孩则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春天。”第一个小男孩得到满分,老师表扬他反应快,回答准确。

第二个小男孩得到60分,老师责怪他转弯抹角。小女孩得到的却是:零分加训斥。

注意 ①联系现实,具有批判性。 ②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

答案】一、1.a 2.c 3.d 4.b 5.b 6.b

二、(一)7.a. 嫩嫩 b.绿绿 c.赶趟儿 8.春草图春花图 9.d 10.借风衬草,既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埋下伏笔 11.b 12.使静景灵活地动起来一个“闹”字把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全写出来了 13.táor

二)14.c 15.这句话描绘了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像穿着好看的衣服,给人以生动的生活实感 16.那点薄雪……露出点粉色 17.第一层“最妙……看护妇”;第二层“山尖……银边”;第三层“山坡上……山的肌肤”;第四层“等到……太秀气” 18.“卧”字恰当地表现了安适、平静的气氛。

三)19.b 20.d

四)21.d 22.c 23.①张文节向朝廷推荐他(晏殊) ②处处(或:到处)都提供帐帷作为游玩休息的地方 24.①至阙下就试 ②杜门读书 ③受命为东宫官。

三、作文(略)

提示】第3题d项:“温故知新”中的“知”应解释为“知道”或“获得”。

第6题b项:白居易号香山居士,“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号。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

姓名班级学号。说明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卷面4分。一 积累与运用 14分 1 将下面的诗句写在田字格中 不抄标点符号 看看你的书法是否有进步。2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啜泣唱和倔强洗濯 3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改斜归正茫无涯际随机应变...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积累运用。一。古诗文 俗语积累 6分 1.渡荆门送别 表现诗人对故乡山水眷恋之情的句子是。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的名句是3.夜雨寄北 中想象和友人重逢情景的句子。4.谁言千里自今夕5.水是眼波横。6.补足下列俗语 千里送鹅毛。二。语言实际与运用 2分 7.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 共22分 1 下面诗句有错别字,请将改正后的诗句正确 端正 整洁地抄写在下面的方格里 3分 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2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犀 x 利丰腴 y 叫嚣 y o 争妍 y n 斗艳。b 剽 bi o 悍慷慨 k i 恫 d ng 吓怒不可遏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