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科学技术下》教案 重点

发布 2023-02-25 05:28:28 阅读 5170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十二课科学技术(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启光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赵州桥、长城、北京城、故宫。

2) 通过对《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 通过对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4)通过将本课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分组对三部科学著作和古代工程建筑进行材料搜集、形成文字,在了解古代科技和建筑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发展背后的历史现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以及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直至明代,中国的某些传统科学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三位科学家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和他们勤奋钻研、勇于实践、努力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通过了解徐光启与利马窦的合作成果,认识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分析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这些雄伟壮观的古代工程建筑,使学生领略这些古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融入其中的非凡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这些古建筑的情感和审美的观念。

二、 教学要点:

1、 重点。

明代三部科学著作的内容及其作者、著名的工程建筑。

2、 难点。

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科技知识;声情并茂、**结合的指导学生认识、掌握古代科技成就和观赏古代建筑艺术。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措施:

在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科学著作、工程建筑两个**,通过名称、作者、形成朝代、内容、影响等项目总揽全部内容,以便比较、记忆;同时在教师精讲时补充必要的**、资料、生活经验等,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法。

四、 教学设计:

一)、学习科学著作。

1、学生阅读《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个框题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资料、查工具书、合作学习等途径填写下表:(投影)

2、教师精讲、学生合作学习:

1)让学生说出本草、纲、目的含义(查课本、字典)

2) 联系:《农政全书》是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的作者是我们潍坊市人,这部著作的作者、名称分别是什么?

3) 解释::天工、开物的含义(天工:大自然造就的资源;开物:开发为物质资料),并根据内容做课本137页“判断”题。

4)从内容、形式、地位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三部著作的异同。

5)讨论:应该向三位科学家学习什么精神?(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实地考察科学方法,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6)补充激趣: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故事,教育学生认识到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7)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

8)辩论:你认为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

学生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就,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学生乙:

“宋应星说的对。如果人与自然不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

师归纳:宋应星说的对。学生乙说的对。学生甲的话有合理成分,但立论错误。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意味着人类不能适应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

二)、学习工程建筑:

1、 阅读教材134页第。

一、二段,记忆赵州桥修建的时代、修建者、地位,并简述其建筑特点。

2、 阅读教材134页第。

三、四段,并填写下表比较秦、明长城的异同。

3、欣赏教材134页赵州桥、明长城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4、学习北京城和故宫。

提问:北京曾经是中国古代哪三个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元、明、清)

学生阅读并找出下列问题:北京城的建筑过程,北京城、故宫的建筑特点。

三)学生巩固,当堂训练: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记住明清时期的三大科技著作和秦长城、明长城以及北京城的有关历史知识。通过学习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曾长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令中华儿女为之自豪。

但是在近代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民族落后了,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相信同学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之后,在为中华民族自豪的同时更能够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努力学习,知识报国。

五)作业:1、列举明清时期三部科技著作及作者。

2、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关于北京的介绍文章或用优美的文字描绘课本134页长城的壮丽景象。

六)板书设计:

第22课科学技术(下)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

三部科技著作 《农政全书》 明代后期徐光启。

天工开物》 明末宋应。

赵州桥。三大工程建筑明长城。

北京城、故宫

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道华佗 张仲景和 伤寒杂病论 知道 九章算术 教学建议 让历史课外小组几个学生仿造古代造纸术过程,教师录制过程在上课时 并且把学生的成果在讲述古代造纸术过程中展示。同时把学生在这学期的年级活动到中国...

七年级历史汉朝的科学技术

汉朝的科学技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是讲汉朝的科学技术,主要是科学成就和医学 数学成就。通过 展示造纸术演进和制作工序,教师讲述和学生自主阅读归纳相结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1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 蔡伦改进造纸术 九章算术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衡的地动仪。...

七年级历史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源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穿越时空。每当我们读报看书 写信 做作业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作为书写材料的薄薄的纸呢?纸的使用是那么的普遍,纸又是那么的廉价,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它的存在。可是就是这薄薄的纸,却是我们祖先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纸出现在我国秦汉时期,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