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
今天教学了“认识容量升”,在课前我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1升的直观感受。为此我和学生做了充分准备,收集各种容器带到课堂上。为了对1升的感受更加深刻,我带了正好1升的果汁(因为没有1升的标准量器),先让学生掂一掂,感受1升的液体大约多重,再把1升的果汁倒到一个大碗里,学生发现大约倒满,学生观初步感受到1升水到底有多少,形成具体的认识;然后把果汁再倒到更大的容器里,再观察,使学生意识到1升的果汁倒到大小不同的容器里,高度不一样,可是都是1升。
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把一升水倒进不同的容器,学生对1升水有更加具体、深刻的印象。也为比较准确地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打好基础。对于书上“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能获得的知识经验很少,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如一个电热水器可盛水80升,小学生对于其到底有多少不能感知,只有少数学生见过这个东西的会有点感觉。还不如让学生看看身边经常看见的纯净水桶大约20升,印象会更加深刻,为以后估计容量提供具体可感的参照物。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1课时
刚上课我写了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要求学生解答。孩子们解答完后,再互相说一说,在以前学除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在算的时候为什么要这样,怎么想的。孩子们通过互相学习,兴致很高。
紧接着,引入新课,孩子们这时沉睡的记忆被唤起。一个个将算理讲得头头是道。第一,口算60÷20= ,因为20×3=60,所以商是3;第二,口算60÷20= ,因为6÷2=3,所以60÷20=3。
(这里我追问了为什么,马上有孩子说出:“以前老师教过我们,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所以,我们可以将60÷20看作6÷2 来算。”也有孩子说:
“做除法想乘法,同时去掉相同的0进行计算都可以。) 在进行笔算的时候,我让孩子说说我们以前常在竖式计算时犯哪些错,孩子们列举后尝试解答,效果较好。 让孩子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讨论,得到新课教学的目的,应该算是孩子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并且在锤炼学习方法。
从“放手”到“放心”这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孩子们有这样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
三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过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本课的前面其实就是原来说的正面,右面是侧面的一种。而这三个面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我也稍作了一些调整。先出示一个正方体,上下面红色,左右面黄色,前后面蓝色。让学生说说看到哪几个面,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会按照上学期学习的说法去说:正面蓝色,侧面黄色,上面红色。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正方体的“正面”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前面”,正方体的“右侧面” 就是我们的右面。
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并进行表述。这样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的完成表述的转换。后面的练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效果非常好。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1课时
本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正式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尤其是条形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表达的意义及制作条形统计图时直条对应数据是本节课着重要突破的知识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突破难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真讨论真**了与以前类似教学相比,统计教学往往热闹有余,而思考不足,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我认为这节课学生是有收获的。
知识的难点真的是学生自主**解决的。
二、小组合作,自主**紧扣难点,事前安排好小组主持人和汇报人,要求主持人带领组内同学围绕“1、你知道纵轴上的这些数量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2、标数据的直条该如何确定高度呢?3、为什么要在直条顶端标出相应的人数?
”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再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发散他们的思维,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完成后用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请同学互相观察“他画的好看么,符合要求吗,完美吗?”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让他们指出同伴们的优缺点,我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1、整堂课看起来每个环节设计的细腻深入,但细想,整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我在处理时有失妥当,当引导用**整理时,信息怎么处理,怎么整理,怎么书写,这样书写有什么好处,这一连队串的问题,也是让学生体会**整理信息的优越性之所在,在这没有做很好的讲解。 2、板书不太理想。板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习本课的内容,而我许多本该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瞬间的停留,这样做也有欠妥当。
3、本节课没有激情,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六单元可能性第1课时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发展随机意识,增强数据分析观念。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的体验了与可能性相关的一些知识,只是这些体验是零散的,混乱的,粗糙的和无序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上能将这种感性的认识提升为科学的、理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可能性”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教学时,我通过三个相关联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验可能性。
数学教学在关注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1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例题提供的是一个求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已经会分步列式解答。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地提出“这道题先算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三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并自然地引起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运算顺序的心理需求。这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所列算式的运算顺序,而是引导学生联系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自主掌握运算顺序。启发学生先同时算出两个积,再相加,从而使计算过程简便一些。
学生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其实是经历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我们应努力呈现各种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理的理解。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1课时
在学生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时没有给予充分的讨论时间。虽然在三线的区别上学生能较好的说明,但对于联系很多学生就感到模糊。基本上学生只能知道三种线都是直的,没有学生能够说出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我预先也估计到,并对如何引导做了两种预设,后来我采用了从线段---射线---直线的顺序进行引导,先画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从而说明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但这样的引导仍然让学生感到不好接受。
课后思考反过来引导效果可能会更好,既先画直线,然后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使直线上出现射线,再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两点之间的那一段就是线段。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
在复习计算教学的时候,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靠多做计算题,还巩固算理和算法,加强计算的熟练性。但是,在期末考试中,一般以口算,解方程和脱式计算这三个类型。口算是基础,解方程或解比例还要会方法,但是脱式计算一般是能简算的要简算,这是个难点,学生有时粗心没有看清运算顺序就开始做,还有的时候,有简便算法但是看不出来,如果有简便算法却没有运用简便算法计算的题目是要扣分的。
所以,最后阶段依然不能忽略计算,主要是能简算的就简算这个类型,来巩固各种运算定律在简算中的应用。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3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观察由几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能画出看到的图形,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正方体把物体摆来。在本课教学中,我侧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空间认识。首先让学生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进行自由拼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4个正方体组合的多样性,从而激起他们的兴趣,也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没有让学生用摆纸片的方式呈现观察结果,而是让学生直接画图,从课堂实际效果看,由于学生观察的比较到位,所以画的效果非常好,也出乎我的意料。后面根据图形摆物体,更是将本课推向高潮,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3课时
四则计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计算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三步计算式题的第一课,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知道同级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把计算的步数从两步增加到三步,运算顺序学生容易掌握。因此应把教学重点放在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上,如自觉复核(先复核运算顺序,再复核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3课时
首先,学生对于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仍不太明了。一方面是第一课时课中挖的还不够深,时间安排欠妥,另一方面所布置的口头作业没有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学生不明白“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
因为量角的基本单位是1度,而这个“1度的角”实在太小,在量角器上很难反映出来,所以量角器的生厂商往往把1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仅仅留下沿着圆周的一小部分,因此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小角的集合”。 学生不明白量角器上两圈刻度的作用和由来,这一点在第一课时确实落实不佳。学生最熟悉的度量工具是“尺”,“尺”上只有单向刻度,这是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而用量角器量角时呢,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那么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是非常麻烦的,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学生对此也不太理解。
因此量角器的高度简约化、高度智慧化、高度截面化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对于量角器的本质的认识产生了障碍。其次,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本质不明。学生不明白量角的本质就是看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
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质量、角度的度量的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面积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包含多少个单位角。正由于学生对于量角的本质不明,学生才不会摆量角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版本2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 课上先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容器,让学生说说哪个盛的水多,从而学习容量的含义。在学习升这个概念时首先出现1升的标准件 棱长为1分米的塑料正方体盒子,让学生倒满黄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 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版本6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1课时 这节课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例题首先要求学生能口算出60 20,其中给出的一种口算方法是因为6 2 3,所以60 20 3,看似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根据之前的推断,结果应该是60 20 30,都是在末尾添了一个0.所以在教学口算方法时,我...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版本3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 我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容量概念的呢?我拿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 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很多 先让学生猜测谁的容量大,学生的意见分三种 热水瓶的容量大 水壶的容量大 一样大。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缓缓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壶 学生惊呼,它们的容量一样大。我趁热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