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同步训练

发布 2022-12-31 13:35:28 阅读 4901

苏科八下《10.3力与运动的关系》同步训练。

基础知识训练

1.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题型一)

2.在体育测试中,铅球出手后仍能向前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题型二)

3.把衣服抖动几下,能把粘在衣服上尘土斗掉.这是因为抖动衣服时,尘土由于 ,还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尘土和衣服分离开题型二)

4.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自己一下,是由于当汽车刹车时,身体将向倾(填“前”或“后”),当汽车向左拐弯时,身体将向倾题型二)

5.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题型一)

a.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b.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

c.一般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d.一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一定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6.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受到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题型一)

a.立即停止b.改变运动方向。

c.先慢下来,然后停止d.做匀速直线运动。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题型二)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b.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c.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刹车闸。

8.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题型二)

a.某些路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

c.车辆要右侧通行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9.飞机空投救灾物资时要想命中目标,投掷点应选在题型二)

a.目标的正上方b.目标的左、右方投掷均可。

c.接近目标正上方时提前投掷即可d.远离目标正上方时投掷即可。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题型三)

a.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会运动。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静止的物体一定是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11.斧头和斧柄松脱了,只要把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紧紧地套在斧柄上了,请用惯性知识解释这一现象题型二)

综合提高训练。

1.洗手后用力甩手,可以把手上的水甩掉,这是由于水具有的缘故. (题型二)

2.烧锅炉的时候,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为什么?

答:用铲子送煤时,当铲子突然在灶前停止运动,煤由于要保持原来的状态,继续沿着的方向进入灶内题型二)

3.如图10-21所示,将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小球在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υa=4m/s、υb=2m/sυc=0.如果小球在经过b处时,重力突然消失,则小球将做运动,速度大小为若小球在c处时,重力突然消失,则小球将不考虑空气阻力)(题型一)

4.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题型二)

a.物体在静止时不容易推动,所以物体在静止时比在运动时惯性大。

b.物体高速运动时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当物体没有受到力作用时,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所以物体不受力时才有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5.如图10-22所示,车厢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在车厢内固定的光滑桌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和n的两个物体,m>n.不计其他阻力,当车突然停止时,两个物体在离开桌面前 (

a.一定相碰b.一定不相碰。

c.不一定相碰d.先撞上,后又分开。

6.图10-23(a)、(b)所示的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题型二)

a.都是在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

b.都是在小车突然拉动时发生。

c.图(a)所示的现象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

d.图(b)所示的现象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

7.如图10-24所示,一个杂技演员骑着一辆独轮车先沿粗糙水平面以v1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后运动到一光滑水平冰面上,仍沿原方向做匀速运动,速度为v2,比较v1和v2的大小,则有( )题型一)

a.v2一定大于一定小于v1

c.v2一定等于v1d.无法确定。

8.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共同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某一个高度时,绳子突然断开,这个重物将题型二)

a.继续上升一段,然后下落b.立即下落。

c.以原来的速度一直上升d.以上说法都不对。

9.一个物体在几个恒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其中一个f1突然停止作用,其它力保持不变,则( )题型一)

a.物体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将会静止。

c.物体运动快慢一定保持不变d.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不变。

10.李明看到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后,很容易摔倒,下面是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人的脚着地后受地面摩擦力作用而停下来。

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人向车行驶方向摔倒。

从行驶的车上跳下的人原来与车共同处于运动状态。

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顺序是题型二)

ab.②③cd.④①

11.为了通过实验说明某个物理问题,将一个玻璃杯内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薄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小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飞出,鸡蛋则稳稳地落入杯中,根据物理知识分析杯中盛水的目的是下列有一个或几个说法是正确的,选填正确说法前的序号).①为了使鸡蛋落入杯中不破损;②增大质量,使杯子稳一些,尽量保持不动;③增加湿度,减少塑料板与杯子之间的摩擦. (题型二)

12.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0-26所示用同一小车从同样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使它在三种不同表面的水平轨道上继续运动题型一)

1)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

2)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了。

3)对这个实验作进一步推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3.小红站在公交车上,车开动时小红向后退了几步才稳住身子,差点摔倒,汽车在行驶中,突然遇到情况紧急刹车,这次小红结结实实撞在了前面一位叔叔身上.她实在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你能利用学过的内容为她解释吗? (题型二)

14.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你就以上两点各举出一例.(不要求解释题型二)

1)利用:2)防止:

15.质量为5t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若车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2倍,问这时汽车牵引力多大?

如果牵引力增大,汽车的运动状况有何变化?如果汽车速度要减小,这时牵引力应怎样变化?(题型一)

基础知识训练

1.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状态。

2.惯性3.惯性静止4.汽车在加速前右。

5.b 6.d 7.d 8.c 9.c 10.d

11.斧柄撞击水泥地面时,斧柄因受到地面的阻力而停止运动,斧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继续向下运动,接着在斧柄阻力作用下逐渐减速,最后停止在斧柄上,所以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

综合提高训练 1.惯性2.惯性运动铲子运动。

3.匀速直线运动 2m/s 保持静止状态。

4.d5.b 析:当车箱由于受力而停止运动时,由于桌面是“光滑”的,使得m和n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由于惯性,m和n均要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m和n均以原来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就保持不变,故不会相碰。

6.d7.c 析:当独轮车运动到光滑水平面时,在水平方向上将不受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它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8.a 析:重物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所以脱离气球后还要上升一段时间,但由于重力的作用它会落下来。

9.d10.d

12.(1)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等的速度。

(2)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

(3)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到阻力作用,小车将永远沿直线运动。

13.车突然开动时,小红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她会向后退;当汽车在行驶中突然紧急刹车时,小红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她会向前倾倒。

14.(1)锤头松了,锤柄在地上撞几下,锤头就紧紧套在锤柄上。(2)小汽车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只要合理均正确)

15.f阻=0.2g=0.2mg=0.2×5×103×9.8n=9.8×103n

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的作用。

f牵=f阻=9.8×103n

当牵引力增大,汽车的运动速度会变大;如果汽车速度要减小,这时牵引力应变小 。

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浦口区浦厂中学物理组张睿晨联系 51569260 教材依据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物理 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本节为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说起,进而研究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及不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牛顿第一定律...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的关系教案

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逻辑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和观察实验现象,明确什么是非平衡力,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车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推断,从分析归纳中领会物体的惯性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

八年级物理月考试卷力与运动 2011 3 17 一 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计54分 1 如图1所示,各物体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受力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2 关于力,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受力物体一定不是施力物体b 物体受重力作用,一定竖直下落。c 物体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