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

发布 2022-12-24 16:23:28 阅读 4448

第九章运动和力。

一、《课标》要求。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解读:

对于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课标》要求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来认识和理解,而不是仅让学生记住有关条文。

2.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物质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解读:

这里所说的“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不只包括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热运动、光的传播等,还包括化学、生物学中的运动、天体运动等。实际上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运动。了解这些现象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多样性,又能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读: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速度的计算,初中物理课程再次让学生学习速度,重在让学生体会建立速度概念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关于速度的计算,学生只要会利用公式,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物理量中由两个求出第三个,就符合《课标》的要求了;不要求让学生在追及等问题上浪费时间,也不要把速度问题与其他问题综合起来进行复杂的计算。

4.通过实验**,理解物体的惯性。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解读:

关于惯性,即“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课标》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来认识。这种**既包括做简单的实验,也包括对日常生活事例的分析。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该定律的内涵及其严密性。

5.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解读:

对于二力平衡的条件,《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即可。对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要结合具体事例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

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使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

二、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概述。

本章有怎样描述运动、运动和力的关系两部分,主要内容有: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叫“动力学”,是物理学中发轫较早、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发展到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可以说动力学已成为“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力学之于物理学如同骨骼之于人体。

”(霍尔顿)人们对运动和力的研究,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本章让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初步知识及有关科学方法,这些内容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上一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又是继续学习浮力、功和能的预备知识,是学生高中进一步学习力学的基础。

本章教材的编写思路:先了解“运动”的基本知识,再**运动和力的关系。本章的前两节主要讨论“运动”:

第一节定性地介绍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进而扩展开来,介绍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第二节定量地研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建立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然后运用速度的概念说明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分为两节:第三节**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过程,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第四节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体验,感悟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怎样运动。

本章教学的重点是速度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速度和惯性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在实际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另外,学生领悟了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对以后学习其他类似的物理量也会有所帮助。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科学地、定性地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力学发展史上,这一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章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由于学生的前概念根深蒂固,让学生确信“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教学的难点。另外,由于学生的运动学知识很有限,头脑中又没有矢量的概念,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比较困难。

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动力学的规律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嘴里念着牛顿第一定律,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认为“没有力运动就会停止”。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引导学生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推理、想象等方法,概括总结出规律;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分析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2.编写特点。

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以科学**为线索,落实三维目标。只需游览一下本章的节标题,您就会明显地感受到本教材与传统教材的不同:原来的节标题大都是“机械运动”“速度”“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二力平衡”等,而本教材的节标题是“怎样描述运动”“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编写视角从“知识传授”变为“问题**”。

再看本章教材每一节内容的展开,一般先提出问题,然后是**、事例等素材,或者是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思考、感悟,自主获取物理知识。这不仅仅是教材呈现形式的改变,更是理念的更新,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本章第三节“**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过程,建立牛顿第一定律;其他各节共安排各种活动8个,每个活动都提出了明确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形式开展**式学习,让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知识、感悟方法、提高能力、产生兴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材内容。本章教材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综合,从现象到规律,从生活到物理,组织编排各节教学内容。就全章而言,先学习运动学,再**运动和力的关系。

关于运动学,先定性**机械运动现象,再定量研究运动,即运用数学工具和物理方法建立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教学难度、深度逐渐加大,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先**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再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因为相对于受平衡力和非平衡力的情况,“不受力”涉及到的因素少,思路较为单一。

另外,这样编排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突破学生头脑中业已存在的错误的前概念(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观念,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为进一步学习“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也是伽利略先解决了“没有力物体究竟能不能运动”的问题,牛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跟外力的。

定量关系”,建立了牛顿第二定律。

以科学方法为指导,拓宽学生思维。本章教材在突出科学**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领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在讨论“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通过几个孩子做游戏的情景图,指出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择参照物,再将物体与参照物对比隐性地渗透“比较”的方法(即先选择标准再比较)。

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时,显性地提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建立了速度的概念,这一点与传统教材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科学**的基本方法。在力学的发展历程中,伽利略所开创的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被爱因斯坦誉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为此在第三节的“金钥匙”栏目中,教材专门对“理想实验”法作了明确的介绍,学生结合该栏目反思**的过程,对实验的认识将得以升华,从而领悟到科学方法的真谛。

3.课时安排。

本章共4节内容,建议全章教学用6课时,其中第3节用2课时,其余每节各用1课时,复习总结用1课时。

八年级物理下运动和力

一 选择题 共12小题 1 2014春昆明校级期末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 要使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3 2015茂名模拟 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的电视机,受到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 4 2014秋大兴区校级月考 某物体的重为400n,正在光滑的水平面以2m 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下册,运动和力

1.如图所示,某同学在以5m 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内,让手中的球自然下落,发现球落在b处,那么当汽车以10m 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再做该实验,小球将会落在 2.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3.2014山东泰安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如图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八年级物理力 运动和力测试题

初二第一次测试。姓名班级成绩。一 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9小题 1.下图四个选项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2.一个母鸡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约为 a 2nb.20n c.0.2nd.20kg 3.关于惯性的理解和现象解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惯性,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