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考试文言文小结。
21课《桃花源记》
一、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1、缘:(顺着、沿着)2、落英:(落花)3、缤纷:(繁多的样子)5、仿佛:(隐隐约约)
6、才:(仅)7、俨然:(整齐的样子)8、属:(类)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0、闻:(听到)11、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12、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13、要:通“邀”,邀请。14、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6、具言:(详细地说出) 17、叹惋:(感叹、惋惜)18、延:
(邀请)19、语云:(嘱咐)20、不足:(不值得)。
21、扶:(沿、顺着)22、向:(从前的、旧的)23、及:
(到了)
24、诣:(到)25、遂(终于)26、规:(计划) 27、未果:(没有实现)29、寻:(随即,不久)
二、古今异义词。
1.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3.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4、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5.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
6.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三、一字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寻 :寻向所志 (寻找)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寻病终 (不久)
乃: 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舍:便舍船 (舍弃)
乃不知有汉竟然屋舍俨然 (房屋)
得:便得一山看到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
既出,得其船 (找到寻向所志 (标记)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再遂:遂与外人间隔 (因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又遂迷终于)
后遂无问津者 (就)
四、意思相同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都2.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并怡然自乐: 并:都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咸来问讯: 咸:都3.缘溪行缘:顺着。
皆叹惋: 皆:都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五、翻译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六、问答。1、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 进入桃源、 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的顺序来写。故事曲折回环 。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
2.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从活动、穿戴、心情等方面进行描写。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答:描写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两个方面是: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桃源人庆幸自己拥有和平幸福安宁的生活而感叹同时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通过作者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为什么要描绘出一个这样的社会?
答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七、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居室环境的句子: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作者交往对象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生活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7、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答: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爱莲说》1、作者描绘的莲花的形象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全文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中心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不同流合污、质朴、庄重通达事理 、不阿谀、不攀附芳名远扬清廉正直端庄、圣洁。
5.《爱莲说》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的生活态度。
6、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3课核舟记。
一、重点字词的解释。
1.罔不( 无不 )因( 顺着 )势象( 模仿 )形2.尝贻( 曾经赠送 )3.盖( 原来 )
4.高可二黍许( 大约 ) 5.中峨冠而多髯者( 高高的帽子)(两腮的胡子 )6.
如有所语( 说话 )7.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8.佛印绝类弥勒( 极像 )9.
矫首昂视( 举 )
10.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 )11.珠可历历数也( 分明可数的样子)
12.其人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神色平静)13.若听茶声然( 好像。。。
的样子 )14.其船背稍夷( 平 )15.钩画了了,其色墨(清楚明白)(黑 )16.
曾不盈寸( 还 )(满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
二、通假字。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3.诎右臂支船( 通“屈”弯曲 ) 4.
左手倚一衡木(通“横”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父”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头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做)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文曰“初平山人”( 是。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妙)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
为中轩敞者为舱 ( 是启窗而观(表修饰 )
为人五;为窗八 (雕刻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表转折 )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地方其:其两膝相比者( 他们)
中峨冠而多髯者( 的人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的其船背稍夷( 指核舟 )
其两膝相比者(的地方竖其左膝( 他 )
其色丹( 指篆章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指核舟 )
四、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成。
5)舟尾横卧一楫。
6)苏、黄共阅一手卷。
五、文意理解。
1、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 。
2、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4、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优美的景色。
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1 通假字 要 通 邀 邀请 有 通 又 曾 通 层 诎 通 屈 弯曲 衡 通 横 攀 通 扳简 通 拣 与 通 举矜 通 鳏 阙 通 缺甫 通 父 2 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不足绝境无论人物。3 词类活用。甚异之以捕鱼为业文身乘奔御风椎髻 峨冠不蔓不枝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此...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
9.五柳先生传 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 环睹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 不慕荣利 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马说 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描...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八年级下册 1 与朱元思书。八年级下册 2 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册 3 五柳先生传。八年级下册 4 马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朝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