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古诗词练习

发布 2022-12-10 19:38:28 阅读 1539

1,一剪梅舟过吴江①蒋捷。

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愁多以景物渲染愁绪。

2)“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

3)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时序的暗示岁月无情、年华易亡国遗民的愁闷。

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

2)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

3)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2, 送万巨卢纶。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1)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_。

2)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3)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分别的愁苦;担忧之情;期待与友人再聚。

1)不能忍受(或“难以忍受”,意思对即可)

2)无风不雨(若将“不雨”写成“多云”或“阴天”也可.意思对即可)

3)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

3,送崔融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到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1)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2分)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1分)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

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

3)重点词句赏析:“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特点,“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四面边声连角起”情感悲壮.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此题注意“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称赞和羡慕之情,也暗含诗人殷勤送别之情,也表现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参***:(1)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2分)作用:

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1分)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2分)(意思对即可)

2)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2分)(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思想感情2分,结合全诗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

赏析:全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在写作上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特别是颈联用“朔气”和“边声”来反衬唐军的威严和警觉,显得十分传神,是初唐五律中不可多得的送别佳品.

清代画家方薰认为,用笔的神妙,就在于有虚有实,所谓“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诗画道理相同.此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别情,充满了军威,写出了胜利,取得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网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15.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解答:

14.答案 b、e(答e给3分,答b给2分)

命题透析表题考查理解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a.“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作悠闲之情。c.“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d.“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练习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练习,直接,写愁,多,直接写愁多 一片春愁待酒浇 一片 言愁闷之多 待酒浇 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 以景物渲染愁绪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飘飘 萧萧 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 2 作者期待归家后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 3 这是时序的暗示,是 流光...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练习

1 送友人 中用比喻写出送别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2.山居秋暝 中以有声衬无声,进一步突出山间社会生活幽静 和谐的诗句描 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是 3 山居秋暝 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 4 蜀相 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的句子是 5 己亥杂诗 中,诗人以...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练习

1 课内部分。赤壁 杜牧唐 自将磨洗认前朝。铜雀春深锁二乔。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留取丹心照汗青。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