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一定要让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具体东西来感受,认识千克。比如一袋盐多少克,两袋盐多少克,一枚两分的硬币有多少克,一支铅笔大约多少克,几个苹果大约是一千克,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一个鸡蛋有多少克,一个西瓜有多少千克等等,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中去体验,去感受。克不太好理解的。
感知最重要。
二、 认识质量单位吨。
一吨到底有多少,我们没有一个用身边的东西来衡量的,只能用一个熟悉的事物来代换着去感受,这个概念不好理解。
三、 单位间的换算。
这部分容易混在一起。孩子一定要看清楚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这与以后学习小数有很大关系的。
四、 填上合适的单位。、
学生很容易出错。这与实际生活有很大关系的。多让孩子观察,多留意身边的东西。
五、 等量代换问题(p25-11)
这是训练数学思维的问题,渗透着代换的数学思想。一步步推算出各种量之间的关系(一个苹果的质量等于几个橘子的质量)
六、 搭配中的学问。
主要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画树状图,做到一方与另一方进行一一搭配,也可以用列举法,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做到有序而不重复,不遗漏。
一项与两项的搭配,两项与两项的搭配。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两项与三项的搭配。)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西师大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本单元主要讲的是四边形,同时为同学们整理了单元练习题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四边形。1 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2 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 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4 正方形的特点有4...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时分秒。一 秒的认识。1 计量很短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 秒,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分 60秒。3 时 分 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2 时间的计算。计算经过时间,可以观察钟面上的格来完成,也可以用终止时刻减去开始时刻。若遇到分钟数不够减时,则可以...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时分秒。一 单元目标 1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 60秒,2 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二 单元重点 建立1小时 1分钟 1秒的时间观念。三 单元难点 时 分 秒之间的换算 进率是60而不是100 四 单元知识点 1 认识秒。2 知道1分 60秒。3 时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