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国学千家诗三四单元教案

发布 2022-12-02 02:53:28 阅读 89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2.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

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

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三、读:语速,语调,节奏。

四、释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五、赏析。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名句)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比:靠近,挨着。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8.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9.小结。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族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设计理念:全诗情意殷切、韵味深远,这就要求我们把这种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情感符号,把这种叙述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读、想、议、画、、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一、课前交流,师生谈话:

喜欢**吗?喜欢什么样的**?

二、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师: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关于**的话题。今天我们的课就从**欣赏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乐曲(出示《阳关三叠》).

请大家静静地欣赏,看看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古琴曲《阳关三叠》)

.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

.幻灯片出示古诗。

4、范读全诗:请大家大声地读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指名读。强调停顿。

5、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个人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

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谁去过新疆?)

6、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

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

师: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三、知诗人,配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友人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赶到渭城来送行。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2、过渡:王维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会画上一些什么景物呢?

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湿润)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板书:柳。

3、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5、师: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

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

(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

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

)(大约有3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而且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

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国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讲千字文具体内容 乐殊贵贱 同气连枝 2 初步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一些生活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讲解本课千字文的具体内容。难点 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一些生活道理。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1 复习导入。我们先复习上节课 千字文 所学知识。指学生背一背,全班齐背。...

三年级上册预习单

班级 姓名 第一单元。课题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预习任务一 六步预习法 1 读 自读课文3遍,要求正确 流利。家长签字 2 标 标出自然段序号。3 圈 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在课文中圈出来。4 查 画出课文中的新词,查字典词典弄懂意思。5 写 为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写上拼音。6 思 思考课后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三四单元综合卷

三 四单元综合卷。一 我能写得又对又快。13分 p n m ng m f ng qu sh li ng shu ng s x ng m qi ji o n n sh yzh n shsh y n b i f ng y n t chu t u s ng q 二 我能组词。8分 炎播忆具。严插异县。坪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