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发布 2022-11-03 08:24:28 阅读 1295

一、文言文阅读。

一) 默写。

1、吴楚东南坼, 。

2、晓镜但愁云鬓改。

3日暮客愁新。

4、万籁此俱寂。

5、相见时难别亦难。

6、 ,潭影空人心。

7、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一诗中的的诗句来赞颂那些献身事业的人。

二) 阅读古诗,完成7——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8.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3分)

答案。7.(2分)d

8.(3分)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1分)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2分)

补充(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案:1、(1对新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2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2、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解释加点的字。

1、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2、为乡里所患患。

答案。名:说出。 患:当作祸患。

四)阅读下文,完成9——5题。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翻译句子。

1)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了水的什么特点?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11、下面句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内容是:

13、本文的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 ,他和韩愈及宋朝的欧阳修、苏轼等散文家合称“ ”作者贬官永州时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称做《 》本文便是其中之一。

1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愉快心情的句子是文中能反映环境令作者感到忧伤的句子是。

答案:9、(1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弯曲爬行,时隐时现,都看得清清楚楚。

(2)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0、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1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12、潭水和游鱼。

13、柳宗元唐宋八大家 《永州八记》

14、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③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主人乃寤④而请之。

注释】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

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 ③乡:同“向”,从前。 ④寤:同“悟”。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傍有积薪 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③俄而家果失火 ④不者,且有火患。

13.下列句子的意思(译文)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1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答案 1.①柴草 ②改 ③不久 ④将要

2.b 正确应是:其余的人都按功劳等次就坐。

3.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2023年北京奥运会3000多枚奥运会奖牌全部使用青海昆仑玉。

青海昆仑玉出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昆仑山脉的道教发源地玉虚峰。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岗”记载。昆仑玉主要成分是由“透山石”和“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微晶结合体,有“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墨玉”“翠绿色玉”等,丰富的色泽便于区分金、银、铜奖牌的等级。

据悉,北京奥运会的金牌、银牌、铜牌分别由“白玉”“青白玉,‘青玉’”制作。玉环的内环周长为31.9毫米,外环周长为57.7毫米,厚为3毫米。

昆仑玉体积大于新疆和田玉,最大块体超过10吨,有地细密(a.柔嫩。b.柔润),加工处理后光莹温润、洁透高雅、美观坚固,是国际珠宝界认定的优质级别玉石种类。

此外,青海昆仑玉储量大,大块材料多,可满足同等奖牌使用相同质地成色材料的需要,能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制作提供充足的原料**。青海昆仑玉与新疆和田玉处于昆仑山脉同一条成矿带上,由于新疆和田玉资源储量已十分稀少,近年来青海昆仑玉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了较大的(a.份颇b分量)

数千年来,玉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文化历来崇尚以玉比德、以玉表情、以玉明志。玉含有美好、尊敬、相爱、相助的内涵,也凝聚着团结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

绵延于青海高原、享有万山之宗美誉的昆仑山,不仅出产了品质优关的青海昆仑玉,也孕育了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交汇发展、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和为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将昆仑玉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完美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人文、科技”的主题,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

23.从第④段的两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城在文中的横线上。(2分)

24.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25.第②段中说“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岗”记载”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6.将昆仑王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哪些思想?(2分)

27.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以玉比德,以玉表情,以玉明志。你知道带有“玉”字的成语有哪些?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写两个,2分)

答案。23.b.柔润a.份额(每空1分,2分)

24.作比较(2分)

25.(共2分)说明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史籍资料。(1分)与下文“玉文化”的阐述相呼应。(1分)

26.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和为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2分)

27.示例: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石俱焚(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指纹的奥秘。

人的**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a.

__人的遗传特性,b.__指纹人人皆有,c.__各不相同。

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

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仔细阅读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5.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好吧,就明天。我说。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可活什么劲!c.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6.下面是对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2015年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七年级语文试卷。考试用时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 积累与运用 共30 分 1 根据拼音依次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xu ngu 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 姜太公在此 邪...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一 积累运用 36分 1.给加点字注音2 瓦砾惟妙惟肖 2.写汉字2 狼j 重峦叠zh ng 3.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正确的是 2 a.芦花荡 的作者是孙犁,其中主人公是一位干瘦的老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b 雨果是法国作家,他愤怒的谴责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并焚掠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